神州杂志社官网

传承“墨脱精神” 筑造幸福“天路”——“梦之队”22年西藏筑路记

时间:2023-04-07来源:新华网点击量:441

  新华网北京4月7日电(记者 梅冬阁)墨脱在藏语中意为“花朵”,历史上有“博隅白玛岗”之称,藏语意为“隐藏的莲花”。

  墨脱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大峡谷一隅。因为三面雪山群抱,被称为“高原孤岛”。这里地质活动频繁, 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雪崩、冰川、水毁等自然地质灾害遍布其境,可谓 “世界地质灾害的博物馆”。

  破碎的地质条件,使得墨脱人民进出十分困难,出一次远门需要闯雪崩、过塌方,民谣形容“山顶在云间,山脚在江边,说话听不见,走路要一天”。二十世纪以来,国家多次尝试修建墨脱公路,可屡建屡毁,打通一条通往墨脱的公路成为当地人和几代公路修建者心中的梦想。

  这座举世瞩目的“高原孤岛”,终于在2013年10月31日结束了她“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城”历史。随着墨脱公路的正式通车,这朵“隐藏的莲花”向世人绽放出最美的容颜。

  墨脱公路的筑造者,正是中交二公院西藏公路项目测设“梦之队”。这支队伍从2001年进入墨脱开始,秉持甘于吃苦、无私奉献的“墨脱精神”,爬雪山、涉冰河、越丛林,用双脚丈量大地,用科技改变交通,将西藏同胞的“愿”化为团队肩上的“责”, 22年来完成西藏各等级公路勘察设计约5000公里,在西藏大地上筑造出一条条幸福“天路”。

  永不放弃 “墨脱精神”终达“高原孤岛”

  “对于公路建设者而言,墨脱不通公路,就像一根利刺一样卡在我们的喉咙里。”中交二公院副总经理何先志是当时的墨脱公路项目经理,他告诉记者,给墨脱打通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是几代公路建设者心中的梦想。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多次尝试修建墨脱公路,可因当地特殊的地质条件公路屡建屡毁。2001年,墨脱公路修建再次提上日程,原交通部和西藏交通厅委托中交二公院开展墨脱公路的可行性研究。

  2001年6月,墨脱公路项目组随之成立。这是一支具有丰富经验且朝气蓬勃的队伍,23名成员都是百里挑一的精英,其中副总工程师3人,博士3人,硕士4人,高级技术职称16人。项目组肩负着墨脱人民的无限希望,带着全院职工的深深嘱托,怀着攻克这“天下第一难”的坚定信念和“建设墨脱公路,造福西藏人民”的满腔热情,开始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旅程。

  在墨脱的日日夜夜里,项目组的勇士们爬雪山,穿丛林,涉冰湖,过溜索,战胜了寒冷、饥饿、缺氧、暴雨、毒虫、飞石等重重困难,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展示着公路人挑战极限的勇气,铸就了以“不畏艰险的吃苦精神、立足本职的奉献精神、协作友爱的团队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内涵的“墨脱精神”。


测量队员翻越嘎隆拉挺进墨脱


  其中,2006年翻越嘎隆拉雪山的经历是所有队员最难忘的。当时海拔4500多米的嘎隆拉雪山上雪花狂舞、雪齐腰深,翻越难度非常大。上山时只能机械地沿着前面人在雪地上踩出的脚印手脚并用向上攀爬,否则就会在云遮雾锁的茫茫雪山上迷失方向。当所有队员历经6个小时成功翻越嘎隆拉雪山时,项目负责人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墨脱——勘测过程中


  2017年,京藏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扎仁至安多段外业测设需穿越10公里海拔4800米以上的无人区。由于车辆无法进入、通信信号不佳,测设队伍决定用一天时间徒步穿越无人区。顶着野外刺骨的寒风,全副武装的队员们裹着厚重的衣物,背着仪器和背包,边走边测。这一天,是测设队员在高原上走得最多的一天,超过了2万步,挑战着所有人的生理极限。


翻山途中


胜利下山


  在西藏每个项目的外业测设过程中,成员都经历过爬雪山、涉冰河、滑溜索、穿越原始丛林、迈过泥石流乱石滩,忍受过无数次蚂蟥叮、毒虫咬、烈日晒、暴雨淋,战胜了饥饿、高寒。他们不怕吃苦,在陌生艰苦的环境中勇敢前行,只为给当地群众找出一条出山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2013年10月31日,波密县通往墨脱的公路宣告通车,让墨脱结束了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生活在这里的群众也彻底告别了只能在冰雪消融的季节,靠人背马驮搬运生活物资和建筑材料的生活。这条每公里3.1处自然灾害的公路,终于连入了我国公路网。

  薪火传承 燃烧自我照亮条条“天路”

  “梦之队”,是中交二公院对所有为西藏建设作出贡献的团队的一个总称。22年来,有人加入、有人离开,不变的是代代传承的“墨脱”精神。

  中交二公院原副总工程师、墨脱公路专家组组长何天牛,从2001年首次进入墨脱到2009年年底去世前,先后12次深入墨脱,每一次都要徒步实地考察。这8年里,他带领项目组把能够进入墨脱的线路由最初的7条筛选至3条,最后又优化至1条。

  2013年正月初八,林芝至拉萨高等级公路(简称林拉高等级公路)勘测团队便告别家人,走进了雪域高原。这支队伍面对的是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完成林拉高等级公路米拉山至拉萨段近150公里的路线勘察设计工作。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队员们白天努力克服高海拔地区缺氧的问题进行勘察,晚上回到驻地研究白天实地踏勘的线位方案是否切实可行。

  王鹏从林拉高等级公路勘测团队成立之始,便连续三年坚守一线。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克服高原带来的身体不适,远离家人、朋友,坚守在施工现场。当王鹏终于回到家,与分别时仅一岁的女儿再见面时,女儿的一句“叔叔”让他百感交集。

  在雪域高原工作,“梦之队”不光舍弃了“小我”,还时刻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中交二公院制定了许多应急预案,但地处西藏,特殊的地质条件和高原气候,再充足的准备也常会被意外打得措手不及。

  2017年7月,京藏高速公路格尔木至那曲段勘察设计的测设队伍前往那曲。在项目外业勘测工作过半时,那曲下起了大雪,空气更加稀薄。连续的工作和气候的突变,队员张从军高原反应严重,血氧含量低至54,情况危急。项目部紧急派专人护送张从军当天乘坐火车前往拉萨医院治疗。幸亏送治及时,张从军一个星期后恢复了健康。

  有人不解:“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身体容易出问题,还冒着生命危险,只为了修条路。值得吗?”

  “梦之队”队员们的回答是——值得。不仅值得,还要代代薪火相传,只为让更多淳朴的西藏百姓生活便捷,只为让更多人通过他们修建的公路去发现西藏的美丽。

  拉日高速公路项目后续服务设计代表组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老带新的团队。即将退休的工程师易斌坚持参加现场后续服务工作。“我想站好最后一班岗,把我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再为西藏作些贡献。”易斌笑着说。

  正是这样,一代代的“梦之队”队员们在西藏燃烧自己,发出光与热,照亮了西藏交通运输网上一条条通往幸福的天路。

  与时俱进 路与自然和谐发展

  每年4月初,很多游客会驱车从拉萨出发,沿着林拉高等级公路慕名来到林芝一睹雪山和桃花交相辉映的美景。这几个小时的旅程也并不枯燥,沿途凸显民族风格的服务区建筑和隧道洞门、停车区伫立的景点简介碑、清晰的旅游指示牌,都让旅程更加充实有趣。


林拉路全景


林拉路全景


  这条路的成功设计,凝聚了 “梦之队”超前的建设理念和对细节孜孜不倦的追求。“项目沿途‘神山’‘神树’‘神湖’众多,既是环境敏感点,也是旅游开发点,要让游客一上这条路,就知道他们来到了西藏。”尽管在项目设计之初,业内人士还没有提出交旅融合这一理念,时任中交二公院林拉高等级公路勘设项目经理李伟鹏就在思考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旅游公路。

  西藏是最原始、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设计要在路线走向、结构物设置与路基防护、水土保持、景观设计等方面,努力做到公路与自然相和谐、与当地民族文化相适应。这是中交二公院勘测团队在墨脱公路设计时便提出的设计思路,这种思路贯穿了“梦之队”在西藏参与建设的所有项目。


林拉路


  在林拉高等级公路选线时,项目团队就避让了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达孜饮用水保护区、工卡帕湿地保护区、扎西岗湿地保护区、沙棘林保护区等。对于无法避让且保护等级低的甲玛湿地,经与主管部门沟通,采用了桥梁穿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湿地水系的影响。

  由于工卡帕湿地及沙棘林保护区的范围没有明确界限,“梦之队”采用了高清晰卫星图片分析了湿地及沙棘林历年变迁情况,精准确定其分布范围,为路线布线提供了依据。

  海拔5000多米、地形陡峭、常年积雪的米拉山隧道段,是林拉高等级公路的重点和难点工程。项目团队提交了5个米拉山隧道隧址方案,并首次提出了“雪线选线”理念,将隧道进出口置于雪线以下,不受常年积雪的影响,保障了道路的全天候通行,得到西藏交通运输厅和行业专家的一致认可。

  针对西藏地区海拔高、日照强、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以及半刚性基层较易出现温缩裂缝和干缩裂缝的实际情况。林拉高等级公路项目团队研发了新型高海拔地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裂、防水结构系统,有效防止因基层反射裂缝导致的路面早期开裂,增强路面的耐久性,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该团队首次提出了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土工布应力吸收层施工质量控制方法与标准。

  这是西藏第一次大规模修建高等级旅游公路,“梦之队”在没有相关成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边思考、边实践,先后拟定了几十条路线方案,努力让所选路线贴近自然,尽可能与景区互为补充,使这条公路成为一道独特景观。

  特别是在设计多布水库大桥时,由于该桥穿越多布水库景区,队员们将多种桥梁方案做成实景效果图反复比对,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目前大桥的建设位置。如今,多布水库大桥已成为游客自驾林拉高等级公路的网红打卡点,被誉为点缀在“天空之境”的最美明珠。

  为了保护好西藏的自然环境、提升工程品质,“梦之队”不仅长期驻扎一线参与选线设计,更是深入项目沿线景区和村落,致力于将沿线的旅游需求和当地民俗文化融入项目设计。林拉高等级公路的设计方案受到了社会各界赞誉,被誉为“最美高等级公路”“环保路、生态路、景观路”“生态通道绿色长廊”。2017年10月,该项目荣获国际路联“全球道路成就奖”(GRAA)设计大奖,这是我国整条道路设计首次获此殊荣。

  这些“最美景观大道”的建成,不仅大大缩短了行车时间,更对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造福沿线群众、加强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

  22年筑路人,22年筑路魂。22年的筑路经历中,一代代“梦之队”队员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西藏高原上,日日夜夜不懈耕耘与奉献。他们传承“墨脱精神”,为西藏人民筑造出通往幸福的条条“天路”。这条路,还将继续。



编辑:骆婧文
头条
要闻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学习强国 中华网 环球网 澎湃新闻 新京报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神州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265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传承“墨脱精神” 筑造幸福“天路”——“梦之队”22年西藏筑路记

时间:2023-04-07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7日电(记者 梅冬阁)墨脱在藏语中意为“花朵”,历史上有“博隅白玛岗”之称,藏语意为“隐藏的莲花”。

  墨脱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大峡谷一隅。因为三面雪山群抱,被称为“高原孤岛”。这里地质活动频繁, 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雪崩、冰川、水毁等自然地质灾害遍布其境,可谓 “世界地质灾害的博物馆”。

  破碎的地质条件,使得墨脱人民进出十分困难,出一次远门需要闯雪崩、过塌方,民谣形容“山顶在云间,山脚在江边,说话听不见,走路要一天”。二十世纪以来,国家多次尝试修建墨脱公路,可屡建屡毁,打通一条通往墨脱的公路成为当地人和几代公路修建者心中的梦想。

  这座举世瞩目的“高原孤岛”,终于在2013年10月31日结束了她“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城”历史。随着墨脱公路的正式通车,这朵“隐藏的莲花”向世人绽放出最美的容颜。

  墨脱公路的筑造者,正是中交二公院西藏公路项目测设“梦之队”。这支队伍从2001年进入墨脱开始,秉持甘于吃苦、无私奉献的“墨脱精神”,爬雪山、涉冰河、越丛林,用双脚丈量大地,用科技改变交通,将西藏同胞的“愿”化为团队肩上的“责”, 22年来完成西藏各等级公路勘察设计约5000公里,在西藏大地上筑造出一条条幸福“天路”。

  永不放弃 “墨脱精神”终达“高原孤岛”

  “对于公路建设者而言,墨脱不通公路,就像一根利刺一样卡在我们的喉咙里。”中交二公院副总经理何先志是当时的墨脱公路项目经理,他告诉记者,给墨脱打通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是几代公路建设者心中的梦想。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多次尝试修建墨脱公路,可因当地特殊的地质条件公路屡建屡毁。2001年,墨脱公路修建再次提上日程,原交通部和西藏交通厅委托中交二公院开展墨脱公路的可行性研究。

  2001年6月,墨脱公路项目组随之成立。这是一支具有丰富经验且朝气蓬勃的队伍,23名成员都是百里挑一的精英,其中副总工程师3人,博士3人,硕士4人,高级技术职称16人。项目组肩负着墨脱人民的无限希望,带着全院职工的深深嘱托,怀着攻克这“天下第一难”的坚定信念和“建设墨脱公路,造福西藏人民”的满腔热情,开始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旅程。

  在墨脱的日日夜夜里,项目组的勇士们爬雪山,穿丛林,涉冰湖,过溜索,战胜了寒冷、饥饿、缺氧、暴雨、毒虫、飞石等重重困难,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展示着公路人挑战极限的勇气,铸就了以“不畏艰险的吃苦精神、立足本职的奉献精神、协作友爱的团队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内涵的“墨脱精神”。


测量队员翻越嘎隆拉挺进墨脱


  其中,2006年翻越嘎隆拉雪山的经历是所有队员最难忘的。当时海拔4500多米的嘎隆拉雪山上雪花狂舞、雪齐腰深,翻越难度非常大。上山时只能机械地沿着前面人在雪地上踩出的脚印手脚并用向上攀爬,否则就会在云遮雾锁的茫茫雪山上迷失方向。当所有队员历经6个小时成功翻越嘎隆拉雪山时,项目负责人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墨脱——勘测过程中


  2017年,京藏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扎仁至安多段外业测设需穿越10公里海拔4800米以上的无人区。由于车辆无法进入、通信信号不佳,测设队伍决定用一天时间徒步穿越无人区。顶着野外刺骨的寒风,全副武装的队员们裹着厚重的衣物,背着仪器和背包,边走边测。这一天,是测设队员在高原上走得最多的一天,超过了2万步,挑战着所有人的生理极限。


翻山途中


胜利下山


  在西藏每个项目的外业测设过程中,成员都经历过爬雪山、涉冰河、滑溜索、穿越原始丛林、迈过泥石流乱石滩,忍受过无数次蚂蟥叮、毒虫咬、烈日晒、暴雨淋,战胜了饥饿、高寒。他们不怕吃苦,在陌生艰苦的环境中勇敢前行,只为给当地群众找出一条出山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2013年10月31日,波密县通往墨脱的公路宣告通车,让墨脱结束了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生活在这里的群众也彻底告别了只能在冰雪消融的季节,靠人背马驮搬运生活物资和建筑材料的生活。这条每公里3.1处自然灾害的公路,终于连入了我国公路网。

  薪火传承 燃烧自我照亮条条“天路”

  “梦之队”,是中交二公院对所有为西藏建设作出贡献的团队的一个总称。22年来,有人加入、有人离开,不变的是代代传承的“墨脱”精神。

  中交二公院原副总工程师、墨脱公路专家组组长何天牛,从2001年首次进入墨脱到2009年年底去世前,先后12次深入墨脱,每一次都要徒步实地考察。这8年里,他带领项目组把能够进入墨脱的线路由最初的7条筛选至3条,最后又优化至1条。

  2013年正月初八,林芝至拉萨高等级公路(简称林拉高等级公路)勘测团队便告别家人,走进了雪域高原。这支队伍面对的是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完成林拉高等级公路米拉山至拉萨段近150公里的路线勘察设计工作。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队员们白天努力克服高海拔地区缺氧的问题进行勘察,晚上回到驻地研究白天实地踏勘的线位方案是否切实可行。

  王鹏从林拉高等级公路勘测团队成立之始,便连续三年坚守一线。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克服高原带来的身体不适,远离家人、朋友,坚守在施工现场。当王鹏终于回到家,与分别时仅一岁的女儿再见面时,女儿的一句“叔叔”让他百感交集。

  在雪域高原工作,“梦之队”不光舍弃了“小我”,还时刻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中交二公院制定了许多应急预案,但地处西藏,特殊的地质条件和高原气候,再充足的准备也常会被意外打得措手不及。

  2017年7月,京藏高速公路格尔木至那曲段勘察设计的测设队伍前往那曲。在项目外业勘测工作过半时,那曲下起了大雪,空气更加稀薄。连续的工作和气候的突变,队员张从军高原反应严重,血氧含量低至54,情况危急。项目部紧急派专人护送张从军当天乘坐火车前往拉萨医院治疗。幸亏送治及时,张从军一个星期后恢复了健康。

  有人不解:“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身体容易出问题,还冒着生命危险,只为了修条路。值得吗?”

  “梦之队”队员们的回答是——值得。不仅值得,还要代代薪火相传,只为让更多淳朴的西藏百姓生活便捷,只为让更多人通过他们修建的公路去发现西藏的美丽。

  拉日高速公路项目后续服务设计代表组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老带新的团队。即将退休的工程师易斌坚持参加现场后续服务工作。“我想站好最后一班岗,把我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再为西藏作些贡献。”易斌笑着说。

  正是这样,一代代的“梦之队”队员们在西藏燃烧自己,发出光与热,照亮了西藏交通运输网上一条条通往幸福的天路。

  与时俱进 路与自然和谐发展

  每年4月初,很多游客会驱车从拉萨出发,沿着林拉高等级公路慕名来到林芝一睹雪山和桃花交相辉映的美景。这几个小时的旅程也并不枯燥,沿途凸显民族风格的服务区建筑和隧道洞门、停车区伫立的景点简介碑、清晰的旅游指示牌,都让旅程更加充实有趣。


林拉路全景


林拉路全景


  这条路的成功设计,凝聚了 “梦之队”超前的建设理念和对细节孜孜不倦的追求。“项目沿途‘神山’‘神树’‘神湖’众多,既是环境敏感点,也是旅游开发点,要让游客一上这条路,就知道他们来到了西藏。”尽管在项目设计之初,业内人士还没有提出交旅融合这一理念,时任中交二公院林拉高等级公路勘设项目经理李伟鹏就在思考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旅游公路。

  西藏是最原始、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设计要在路线走向、结构物设置与路基防护、水土保持、景观设计等方面,努力做到公路与自然相和谐、与当地民族文化相适应。这是中交二公院勘测团队在墨脱公路设计时便提出的设计思路,这种思路贯穿了“梦之队”在西藏参与建设的所有项目。


林拉路


  在林拉高等级公路选线时,项目团队就避让了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达孜饮用水保护区、工卡帕湿地保护区、扎西岗湿地保护区、沙棘林保护区等。对于无法避让且保护等级低的甲玛湿地,经与主管部门沟通,采用了桥梁穿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湿地水系的影响。

  由于工卡帕湿地及沙棘林保护区的范围没有明确界限,“梦之队”采用了高清晰卫星图片分析了湿地及沙棘林历年变迁情况,精准确定其分布范围,为路线布线提供了依据。

  海拔5000多米、地形陡峭、常年积雪的米拉山隧道段,是林拉高等级公路的重点和难点工程。项目团队提交了5个米拉山隧道隧址方案,并首次提出了“雪线选线”理念,将隧道进出口置于雪线以下,不受常年积雪的影响,保障了道路的全天候通行,得到西藏交通运输厅和行业专家的一致认可。

  针对西藏地区海拔高、日照强、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以及半刚性基层较易出现温缩裂缝和干缩裂缝的实际情况。林拉高等级公路项目团队研发了新型高海拔地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裂、防水结构系统,有效防止因基层反射裂缝导致的路面早期开裂,增强路面的耐久性,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该团队首次提出了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土工布应力吸收层施工质量控制方法与标准。

  这是西藏第一次大规模修建高等级旅游公路,“梦之队”在没有相关成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边思考、边实践,先后拟定了几十条路线方案,努力让所选路线贴近自然,尽可能与景区互为补充,使这条公路成为一道独特景观。

  特别是在设计多布水库大桥时,由于该桥穿越多布水库景区,队员们将多种桥梁方案做成实景效果图反复比对,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目前大桥的建设位置。如今,多布水库大桥已成为游客自驾林拉高等级公路的网红打卡点,被誉为点缀在“天空之境”的最美明珠。

  为了保护好西藏的自然环境、提升工程品质,“梦之队”不仅长期驻扎一线参与选线设计,更是深入项目沿线景区和村落,致力于将沿线的旅游需求和当地民俗文化融入项目设计。林拉高等级公路的设计方案受到了社会各界赞誉,被誉为“最美高等级公路”“环保路、生态路、景观路”“生态通道绿色长廊”。2017年10月,该项目荣获国际路联“全球道路成就奖”(GRAA)设计大奖,这是我国整条道路设计首次获此殊荣。

  这些“最美景观大道”的建成,不仅大大缩短了行车时间,更对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造福沿线群众、加强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

  22年筑路人,22年筑路魂。22年的筑路经历中,一代代“梦之队”队员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西藏高原上,日日夜夜不懈耕耘与奉献。他们传承“墨脱精神”,为西藏人民筑造出通往幸福的条条“天路”。这条路,还将继续。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2022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