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想要在有限的耕地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产量,满足人民群众“吃得饱”“吃得好”,优化种子是关键。近日,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重点推介10种农作物、241个优良品种,旨在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大面积生产单产水平提升。
好种出好苗。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该目录从农业生产紧迫需求出发,聚焦“米袋子”(水稻、小麦、玉米)、“油瓶子”(大豆、油菜、花生)、“菜篮子”(马铃薯、大白菜、结球甘蓝)及重要战略农产品(棉花),推出较为完整、递次推进的品种推广梯队,引导推动品种更新换代,有利于育种企业和单位能够育好种、推好种,有利于广大农民选好种、用好种,助力再夺全年粮油增产、农业丰收,可谓是正当其时!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一系列部署对新发展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当看到,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供求紧平衡将越来越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已经很难实现,必须尽快转到主攻单产水平提升上,重点强化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通过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向科技要产能、要效益。
种优则粮丰,粮安则民安。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做强种业“中国芯”,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对于种业而言,创新是关键。一粒好种子,处处是科技。一方面要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的急迫需求,加快优良品种推广,集成应用良种良法良田良制和品种试验产量的差距。另一方面要瞄准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快推进育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高产稳产、绿色优质、广适多抗、宜机专用的突破性新品种,有力推动我国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技术进步潜力无限,避免“米袋子”“菜篮子”受制于人,必须培育好种子,持续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精准挖掘出优质的种质,培育优质种业企业,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辅相成的发展体系,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我国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45%,距离欧美发达国家60%以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践充分证明,科技拥有巨大的力量。我们要更好地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攻克当前一些种业重要领域的难题、难关。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做好统筹规划,协调联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体系,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单产水平的提升,消除“仿种子”和品种同质化等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确保良种在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发展。
中国田里中国种,中国碗里中国粮。随着生物技术等育种新技术广泛应用和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未来品种培育潜力仍然巨大,可为农业用种提供更多选择,将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我国种业自主创新,用中国种来保障中国粮的坚定信心。
(孟哲)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想要在有限的耕地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产量,满足人民群众“吃得饱”“吃得好”,优化种子是关键。近日,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重点推介10种农作物、241个优良品种,旨在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促进大面积生产单产水平提升。
好种出好苗。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该目录从农业生产紧迫需求出发,聚焦“米袋子”(水稻、小麦、玉米)、“油瓶子”(大豆、油菜、花生)、“菜篮子”(马铃薯、大白菜、结球甘蓝)及重要战略农产品(棉花),推出较为完整、递次推进的品种推广梯队,引导推动品种更新换代,有利于育种企业和单位能够育好种、推好种,有利于广大农民选好种、用好种,助力再夺全年粮油增产、农业丰收,可谓是正当其时!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一系列部署对新发展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当看到,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供求紧平衡将越来越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已经很难实现,必须尽快转到主攻单产水平提升上,重点强化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通过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向科技要产能、要效益。
种优则粮丰,粮安则民安。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做强种业“中国芯”,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对于种业而言,创新是关键。一粒好种子,处处是科技。一方面要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的急迫需求,加快优良品种推广,集成应用良种良法良田良制和品种试验产量的差距。另一方面要瞄准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快推进育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高产稳产、绿色优质、广适多抗、宜机专用的突破性新品种,有力推动我国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技术进步潜力无限,避免“米袋子”“菜篮子”受制于人,必须培育好种子,持续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精准挖掘出优质的种质,培育优质种业企业,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辅相成的发展体系,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目前,我国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45%,距离欧美发达国家60%以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践充分证明,科技拥有巨大的力量。我们要更好地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攻克当前一些种业重要领域的难题、难关。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做好统筹规划,协调联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体系,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单产水平的提升,消除“仿种子”和品种同质化等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确保良种在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发展。
中国田里中国种,中国碗里中国粮。随着生物技术等育种新技术广泛应用和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未来品种培育潜力仍然巨大,可为农业用种提供更多选择,将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我国种业自主创新,用中国种来保障中国粮的坚定信心。
(孟哲)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