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杂志社官网

专家观点 | 上海正构建科普传播生态

时间:2022-08-22来源:新民晚报点击量:465

图说:上海科技传播智库成立 来源/上海科技节

  

    今年上海科技节开幕当天,举办了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邀请诺奖得主、两院院士等科学大咖和网络科普红人、传播学领域专家等齐聚对话,探讨科学家共同体如何与公众互动连接,万物互联态势下的科技传播民间策略等议题。这场大会为各领域的“科普人”创造了交流的平台,实际上也是上海构建科普传播生态的一次尝试。


 作为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的主要设计和承办单位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近来正开展“科技传播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得到了上海市科委软课题项目支持。课题领衔人、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告诉记者,该研究梳理世界各国科普传播的理论流派、实践模式、传播范式和演化路径,通过对各国科技传播生态框架比较,期望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科技传播体系,提升国家科技传播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参考。


 研究团队经过初步梳理认为,我国十分重视科普工作,早在20年前就出台了世界首部“科普法”,今年2月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中国特色的科技传播体系主要表现为:一套科普法规体系,科技创新和科普“两翼”发展战略,科技传播主体培育机制、科技传播市场机制与科技传播事业发展机制“三大机制创新”。


 “科普在人生的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自身的发展来看,许多科学家走向科研工作,起根发苗,正是儿时所受的一些科普教育。从科技创新价值链来看,通过科技创新与科普的良性循环,实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快速科普新知识,可缩短科技创新转化为人才资源的周期,相当于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李本乾补充道,“而从国际竞争视角来看,当进入国际竞争‘领跑’阶段,前沿研究‘无人区’更需要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而量大面宽的科普知识,将为科技创新专业人才提供宽广的背景知识。”

  

    本届科技节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目前建成上海科技馆等市级科普基地285家、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29家,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基地。研究者认为,这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但从“国际科创中心”“科技强国”战略高度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与此同时,做好科普、科技传播,关键在人才。把深奥的科学原理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出来,亟需培养既懂科技又会传播的人才。对此,上海交大进行了一些探索——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传播类”的公共课,创办传播学第二专业,提高理工科同学的传媒素养;同时对文科生增加“理工科类”通识课,提高科技素养等。

 

“科技工作者群体的科普潜能还没有被完全释放。”李本乾解释,他曾在一次健康科普项目评审中发现,“精英化”的评选机制其实无法满足医疗领域专业团队的创作热情。同时,评选出的作品,独木难成林,老百姓看不到、摸不着,遇到问题仍然“网上狂搜”,为伪科学、虚假健康信息泛滥埋下隐患。为此,释放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巨大潜力,打通优质科普作品到达公众的“最后一步”至关重要。

  

    李本乾还提到,科学家队伍与传媒大军的融合,科技内容和传媒渠道的融合,将是科技传播生态建设题中应有之义。科技发展和科普良性互动生态的创建,将会极大地激发“两翼”发展的动力,推动“科创中心”“科技强国”战略实施。


编辑:单思月
头条
要闻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学习强国 中华网 环球网 澎湃新闻 新京报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神州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265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专家观点 | 上海正构建科普传播生态

时间:2022-08-22来源:新民晚报

图说:上海科技传播智库成立 来源/上海科技节

  

    今年上海科技节开幕当天,举办了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邀请诺奖得主、两院院士等科学大咖和网络科普红人、传播学领域专家等齐聚对话,探讨科学家共同体如何与公众互动连接,万物互联态势下的科技传播民间策略等议题。这场大会为各领域的“科普人”创造了交流的平台,实际上也是上海构建科普传播生态的一次尝试。


 作为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的主要设计和承办单位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近来正开展“科技传播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得到了上海市科委软课题项目支持。课题领衔人、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告诉记者,该研究梳理世界各国科普传播的理论流派、实践模式、传播范式和演化路径,通过对各国科技传播生态框架比较,期望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科技传播体系,提升国家科技传播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参考。


 研究团队经过初步梳理认为,我国十分重视科普工作,早在20年前就出台了世界首部“科普法”,今年2月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中国特色的科技传播体系主要表现为:一套科普法规体系,科技创新和科普“两翼”发展战略,科技传播主体培育机制、科技传播市场机制与科技传播事业发展机制“三大机制创新”。


 “科普在人生的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自身的发展来看,许多科学家走向科研工作,起根发苗,正是儿时所受的一些科普教育。从科技创新价值链来看,通过科技创新与科普的良性循环,实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快速科普新知识,可缩短科技创新转化为人才资源的周期,相当于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李本乾补充道,“而从国际竞争视角来看,当进入国际竞争‘领跑’阶段,前沿研究‘无人区’更需要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而量大面宽的科普知识,将为科技创新专业人才提供宽广的背景知识。”

  

    本届科技节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目前建成上海科技馆等市级科普基地285家、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29家,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基地。研究者认为,这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但从“国际科创中心”“科技强国”战略高度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与此同时,做好科普、科技传播,关键在人才。把深奥的科学原理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出来,亟需培养既懂科技又会传播的人才。对此,上海交大进行了一些探索——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传播类”的公共课,创办传播学第二专业,提高理工科同学的传媒素养;同时对文科生增加“理工科类”通识课,提高科技素养等。

 

“科技工作者群体的科普潜能还没有被完全释放。”李本乾解释,他曾在一次健康科普项目评审中发现,“精英化”的评选机制其实无法满足医疗领域专业团队的创作热情。同时,评选出的作品,独木难成林,老百姓看不到、摸不着,遇到问题仍然“网上狂搜”,为伪科学、虚假健康信息泛滥埋下隐患。为此,释放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巨大潜力,打通优质科普作品到达公众的“最后一步”至关重要。

  

    李本乾还提到,科学家队伍与传媒大军的融合,科技内容和传媒渠道的融合,将是科技传播生态建设题中应有之义。科技发展和科普良性互动生态的创建,将会极大地激发“两翼”发展的动力,推动“科创中心”“科技强国”战略实施。


编辑:单思月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2022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