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昨天(6月7日),新冠“乙类乙管”后的首次高考拉开帷幕。人们在加入一年一度写作文大赛的同时,仍不忘讨论再创新高的高考报名人数。据教育部公布数据,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1291万,比去年增加98万。
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引发不少家长关于高考竞争加剧的忧虑。尽管社会上关于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讨论不绝于耳,但高考作为考生个人及家庭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跳板”的角色仍无法撼动。由此不难理解,为何仅高考报名人数的变动,就能“成功”扰动社会情绪。
不过,从不少专家学者的分析来看,考生及家长不必太过焦虑。高考报名人数虽然再创新高,但从细分项来看,参加眼下这场传统普通高考的考生人数同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报名人数增量主要由大量中职、高职考生贡献。这些参加职教高考、专升本的考生也被统计在高考报名人数内,而且这部分考生在一部分省市占比还比较高,或达20%-30%。
可作为印证的是,河南省2021年125万高考报名人数中,参加普通高考全国统考的考生仅有79.07万,剩余四成主要为参加高职单招、专升本的考生。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也显示,65%的中职学生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业。
其实,这些年中职学生的“升本”行情一直在走高,但囿于多重因素,相关话题此前并未获得太多关注。中职学生中存在的快速、持续、普遍的升学热,是与现实社会频密互动的结果。
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革命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对高技能劳动者的更强烈需求。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为职业教育“正名”,但在当前仍单一扁平的社会评价体系下,中职学生仍免不了要面对消极乃至苛刻的社会评价。而近年来,国家通过多项举措拓宽中职生升学渠道,降低其升学成本,无疑在这波升学热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选择升学以获取更高学历,当然是个体选择,而且真诚地说,这样的逆袭故事还很励志。但这种升学倾向与热情该维持在怎样的一个区间范围才属于合理,否则就该预警提示?或者换个问题,如果一所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以升学拿本科学历为目标,而不再以成为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成长目标,是否值得思考?
同样引人担忧的是,稍加检索就不难发现,一些中职院校在社交网络官方展示中,从来不吝啬宣传自身的升学成绩单,更有甚者,通过组织专门的专升本辅导班、压缩实习等助力学生备考,说好的“就业目标与升学目标并重”,最后只剩下后者。
该反思的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何以出现这些问题并如何进行修正。比如,职业教育是否在师资、教学等方面存在局限,培养过程及结果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让学生无法树立对职业教育的信念感和获得感,无法预见并获得通透的职业发展前景,继而选择放弃。
也许从个人微观的生活体验来看,中职生升学热不过是个体选择哪条职业发展道路的问题,但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来说,人力资源的储备等情况则直接关系到产业调整及经济发展大事。对于高考人数变动背后的中职考生“升学热”,我们无需过度解读和过激反应,但对于高考的探照灯无意间照亮的这个群体以及背后的发展问题,需要我们投以关注。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
光明网评论员:昨天(6月7日),新冠“乙类乙管”后的首次高考拉开帷幕。人们在加入一年一度写作文大赛的同时,仍不忘讨论再创新高的高考报名人数。据教育部公布数据,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1291万,比去年增加98万。
高考报名人数创新高,引发不少家长关于高考竞争加剧的忧虑。尽管社会上关于高等教育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讨论不绝于耳,但高考作为考生个人及家庭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跳板”的角色仍无法撼动。由此不难理解,为何仅高考报名人数的变动,就能“成功”扰动社会情绪。
不过,从不少专家学者的分析来看,考生及家长不必太过焦虑。高考报名人数虽然再创新高,但从细分项来看,参加眼下这场传统普通高考的考生人数同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报名人数增量主要由大量中职、高职考生贡献。这些参加职教高考、专升本的考生也被统计在高考报名人数内,而且这部分考生在一部分省市占比还比较高,或达20%-30%。
可作为印证的是,河南省2021年125万高考报名人数中,参加普通高考全国统考的考生仅有79.07万,剩余四成主要为参加高职单招、专升本的考生。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也显示,65%的中职学生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业。
其实,这些年中职学生的“升本”行情一直在走高,但囿于多重因素,相关话题此前并未获得太多关注。中职学生中存在的快速、持续、普遍的升学热,是与现实社会频密互动的结果。
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革命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对高技能劳动者的更强烈需求。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为职业教育“正名”,但在当前仍单一扁平的社会评价体系下,中职学生仍免不了要面对消极乃至苛刻的社会评价。而近年来,国家通过多项举措拓宽中职生升学渠道,降低其升学成本,无疑在这波升学热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选择升学以获取更高学历,当然是个体选择,而且真诚地说,这样的逆袭故事还很励志。但这种升学倾向与热情该维持在怎样的一个区间范围才属于合理,否则就该预警提示?或者换个问题,如果一所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以升学拿本科学历为目标,而不再以成为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成长目标,是否值得思考?
同样引人担忧的是,稍加检索就不难发现,一些中职院校在社交网络官方展示中,从来不吝啬宣传自身的升学成绩单,更有甚者,通过组织专门的专升本辅导班、压缩实习等助力学生备考,说好的“就业目标与升学目标并重”,最后只剩下后者。
该反思的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何以出现这些问题并如何进行修正。比如,职业教育是否在师资、教学等方面存在局限,培养过程及结果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让学生无法树立对职业教育的信念感和获得感,无法预见并获得通透的职业发展前景,继而选择放弃。
也许从个人微观的生活体验来看,中职生升学热不过是个体选择哪条职业发展道路的问题,但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来说,人力资源的储备等情况则直接关系到产业调整及经济发展大事。对于高考人数变动背后的中职考生“升学热”,我们无需过度解读和过激反应,但对于高考的探照灯无意间照亮的这个群体以及背后的发展问题,需要我们投以关注。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