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戴帻,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击鼓说唱俑,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近日,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文物,穿越两千年历史,活灵活现地站在了国博的剧场上。
在全国掀起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热潮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共同出品了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
▲ 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剧照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该剧以静静流淌的五千多年文明为底色,以汉代的击鼓说唱俑为切入点,通过3个单元故事、4个场景、数十年光景,生动再现生活在汉代社会底层的俳优人的生命起伏,于跌宕境遇和悲欢离合中讴歌卑微却乐观的灵魂。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演绎的俳优神态诙谐、形态逼真,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在接到出品中国首部文物活化舞台剧任务时,该剧导演,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副主任、音乐剧专业负责人杨扬很是兴奋,她坦言:“创排文物活化舞台剧,在国内尚属首次。”然而,这位曾因指导话剧《爱情公寓》而饱受赞誉的导演在欣喜之外也倍感压力,“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样世界顶级的博物馆合作,是一份难得的殊荣。”
怎样让历史、让文物说话呢?“从艺术创作规律来讲,我们首先要了解文物,与文物建立联系。”在创作前期,杨扬带领中国传媒大学的主创团队首先参观了国博。
然而,国博有上百万件藏品,每一件都举足轻重,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也让杨扬的团队犯了难,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件文物来进行创作。然而,当他们看到击鼓说唱俑时,一下子感到“豁然开朗”。
“当我走到击鼓说唱俑面前时,我立刻被它生动的形象所吸引。”杨扬表示,“它笑容生动,好像自身就带着满满的故事跨越了千年。”
的确,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日臻成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在四川尤为普遍,成都平原温软湿润,地域文化强势,向全国输送美食、方言、文艺以及闲适的生活态度。古时读书人称从事说唱职业的人为俳优,相当于现在的艺人,娱乐大众就是俳优们最大的职责,因此,这也是中国曲艺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
作为汉朝第一俑,也是四川陶塑艺术的代表,击鼓说唱俑因为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中而广为人知,可谓自带流量。杨扬说:“我们当即就决定把击鼓说唱俑当做我们活化的国宝。”
在创作过程中,杨扬团队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向国博的历史文物专家学习汉朝历史,了解俳优的故事。据悉,该剧素材均取材于史书,如《史记》《乐府诗集》《战国策》《后汉书》等。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剧目融合了话剧、音乐剧、戏曲、曲艺、歌舞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并将中国古代音乐、诗歌等传统文化精髓与说唱、脱口秀等流行文化元素相结合,使其成为一部具有当代审美意识的“新古典主义”色彩历史剧。
舞台上,时而眼花缭乱的市井百戏,时而正襟危坐的朝堂激辩,时而幽默的对白,时而高昂的唱词,不断引发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叫好声。“击鼓说唱俑代表中华文化最早的说唱形式,折射出曲艺和戏曲最初的形态。”杨扬说,舞台剧《盛世欢歌》表现形式多元,在“新古典主义”色彩中,让沉睡千年的击鼓说唱俑在当代舞台上苏醒,让馆藏文物在舞台“活起来”“潮起来”“传下去”。
“《盛世欢歌》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活化工程的重要项目,也是国博文物舞台活化的首次尝试。”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介绍,通过馆校合作,跨界融合开发文物活化舞台剧是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而《盛世欢歌》经进一步打磨后,有望成为国博的驻场剧目。
“所谓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本质是今人的智慧创造、理解、复活古人的智慧创造。《盛世欢歌》活态创演的特色,恰恰在于‘融’和‘趣’。” 杨帆表示,既有古老与年轻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也有文博与教育的交融,以及各种艺术手法的交融。同时,抓住了说唱俑最大的本领——有趣喜乐,无论个人命运如何起伏,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把快乐带给观众。
2023年6月20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盛世欢歌〉:击鼓说唱俑“活”了》
↓ ↓ ↓ ↓ ↓ ↓ ↓ ↓ ↓
责编:张海宁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
头上戴帻,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击鼓说唱俑,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近日,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文物,穿越两千年历史,活灵活现地站在了国博的剧场上。
在全国掀起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热潮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共同出品了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
▲ 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剧照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该剧以静静流淌的五千多年文明为底色,以汉代的击鼓说唱俑为切入点,通过3个单元故事、4个场景、数十年光景,生动再现生活在汉代社会底层的俳优人的生命起伏,于跌宕境遇和悲欢离合中讴歌卑微却乐观的灵魂。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演绎的俳优神态诙谐、形态逼真,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在接到出品中国首部文物活化舞台剧任务时,该剧导演,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副主任、音乐剧专业负责人杨扬很是兴奋,她坦言:“创排文物活化舞台剧,在国内尚属首次。”然而,这位曾因指导话剧《爱情公寓》而饱受赞誉的导演在欣喜之外也倍感压力,“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样世界顶级的博物馆合作,是一份难得的殊荣。”
怎样让历史、让文物说话呢?“从艺术创作规律来讲,我们首先要了解文物,与文物建立联系。”在创作前期,杨扬带领中国传媒大学的主创团队首先参观了国博。
然而,国博有上百万件藏品,每一件都举足轻重,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也让杨扬的团队犯了难,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件文物来进行创作。然而,当他们看到击鼓说唱俑时,一下子感到“豁然开朗”。
“当我走到击鼓说唱俑面前时,我立刻被它生动的形象所吸引。”杨扬表示,“它笑容生动,好像自身就带着满满的故事跨越了千年。”
的确,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日臻成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在四川尤为普遍,成都平原温软湿润,地域文化强势,向全国输送美食、方言、文艺以及闲适的生活态度。古时读书人称从事说唱职业的人为俳优,相当于现在的艺人,娱乐大众就是俳优们最大的职责,因此,这也是中国曲艺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
作为汉朝第一俑,也是四川陶塑艺术的代表,击鼓说唱俑因为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中而广为人知,可谓自带流量。杨扬说:“我们当即就决定把击鼓说唱俑当做我们活化的国宝。”
在创作过程中,杨扬团队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向国博的历史文物专家学习汉朝历史,了解俳优的故事。据悉,该剧素材均取材于史书,如《史记》《乐府诗集》《战国策》《后汉书》等。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剧目融合了话剧、音乐剧、戏曲、曲艺、歌舞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并将中国古代音乐、诗歌等传统文化精髓与说唱、脱口秀等流行文化元素相结合,使其成为一部具有当代审美意识的“新古典主义”色彩历史剧。
舞台上,时而眼花缭乱的市井百戏,时而正襟危坐的朝堂激辩,时而幽默的对白,时而高昂的唱词,不断引发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叫好声。“击鼓说唱俑代表中华文化最早的说唱形式,折射出曲艺和戏曲最初的形态。”杨扬说,舞台剧《盛世欢歌》表现形式多元,在“新古典主义”色彩中,让沉睡千年的击鼓说唱俑在当代舞台上苏醒,让馆藏文物在舞台“活起来”“潮起来”“传下去”。
“《盛世欢歌》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活化工程的重要项目,也是国博文物舞台活化的首次尝试。”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介绍,通过馆校合作,跨界融合开发文物活化舞台剧是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而《盛世欢歌》经进一步打磨后,有望成为国博的驻场剧目。
“所谓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本质是今人的智慧创造、理解、复活古人的智慧创造。《盛世欢歌》活态创演的特色,恰恰在于‘融’和‘趣’。” 杨帆表示,既有古老与年轻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也有文博与教育的交融,以及各种艺术手法的交融。同时,抓住了说唱俑最大的本领——有趣喜乐,无论个人命运如何起伏,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把快乐带给观众。
2023年6月20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盛世欢歌〉:击鼓说唱俑“活”了》
↓ ↓ ↓ ↓ ↓ ↓ ↓ ↓ ↓
责编:张海宁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