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日前,有媒体援引北京市卫健委的消息称,明确二级以上相关医院要提供分娩镇痛等疼痛管理服务。这也是未来三年北京市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系列行动之一。消息一出,引发广泛称赞,不少“过来人”被唤醒了关于分娩的痛苦记忆,并感慨“没想到自己也到了忆苦思甜的时候”。
分娩镇痛,其实就是无痛分娩,通过在自然生产过程中运用麻醉技术来最大程度减轻产妇产痛,目前最常见的是椎管内分娩镇痛。无痛分娩,身体上疼痛的消除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它改写了女性的生产体验,保住了体面和尊严。而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体验,将推动改写人们对于生育的集体印象,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人们的生育恐惧与焦虑,甚至参与重塑生育文明。
无痛分娩并非新技术,在中国也并非新事物。国内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千禧年前后,国内有医疗机构对其规模化开展。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分娩镇痛试点工作方案》,此后912家医院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近两年来,贵州、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出台新规,将无痛分娩费用纳入医保报销,经济障碍的逐步消除,让更多妈妈可以享受医学技术之光。
分娩镇痛持续获得政策加码,折射社会文明水位的抬升。据官方统计,从2017年至2020年,全国900多家试点医院的分娩镇痛率从27.52%攀升至53.21%。但可以作为对照的另一组官方数据是,目前我国整体上分娩镇痛普及率仅为30%左右。如果考虑到城乡差异、区域差异,那么中西部县城的产妇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舒适分娩服务的几率,将更低。
在中国,让自然分娩期间接受镇痛成为一种常态,还需跨过几道坎。最大的一道就是麻醉医师的紧缺。据官方资料,中国麻醉医师总数虽然世界第一,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大大拉低了每万人拥有的麻醉医师数,仅为0.5人,而在欧美国家,这一数字是2.5。再加之,按照现在的医保支付方式、医疗机构惯常的内部绩效分配,也都让开展无痛分娩显现不出什么“性价比”。而且在不少人的认知里,相比躯体病痛,生产之痛更多属于“自然”的范畴,面对有限的疼痛免除资源,其他疾病自然也享有更高的优先级。
另一道坎则与社会观念有关。在关于分娩阵痛的社会讨论中,存在“沉默的螺旋”。呼吁持续推行分娩阵痛的,多是了解甚至信任这项技术的,而不甚了解者自然也无法参与讨论。有调研数据显示,仍有36%的人不了解或仅听说过无痛分娩,存在认知空白。知识鸿沟的存在,意味着相关的科普仍十分必要且重要。除了医学上的信息普及外,更为任重道远的,或是引导女性以及整个社会重新认识生育之痛——这并不是作为一个母亲必须承受的痛苦,亦与“伟大母亲”无涉。
希望更多地方在分娩镇痛推行中所显示的决心和智慧,能形成接续的力量,让在自然分娩期间接受镇痛成为一种常态。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有媒体援引北京市卫健委的消息称,明确二级以上相关医院要提供分娩镇痛等疼痛管理服务。这也是未来三年北京市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系列行动之一。消息一出,引发广泛称赞,不少“过来人”被唤醒了关于分娩的痛苦记忆,并感慨“没想到自己也到了忆苦思甜的时候”。
分娩镇痛,其实就是无痛分娩,通过在自然生产过程中运用麻醉技术来最大程度减轻产妇产痛,目前最常见的是椎管内分娩镇痛。无痛分娩,身体上疼痛的消除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它改写了女性的生产体验,保住了体面和尊严。而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体验,将推动改写人们对于生育的集体印象,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人们的生育恐惧与焦虑,甚至参与重塑生育文明。
无痛分娩并非新技术,在中国也并非新事物。国内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千禧年前后,国内有医疗机构对其规模化开展。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分娩镇痛试点工作方案》,此后912家医院被列为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近两年来,贵州、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出台新规,将无痛分娩费用纳入医保报销,经济障碍的逐步消除,让更多妈妈可以享受医学技术之光。
分娩镇痛持续获得政策加码,折射社会文明水位的抬升。据官方统计,从2017年至2020年,全国900多家试点医院的分娩镇痛率从27.52%攀升至53.21%。但可以作为对照的另一组官方数据是,目前我国整体上分娩镇痛普及率仅为30%左右。如果考虑到城乡差异、区域差异,那么中西部县城的产妇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舒适分娩服务的几率,将更低。
在中国,让自然分娩期间接受镇痛成为一种常态,还需跨过几道坎。最大的一道就是麻醉医师的紧缺。据官方资料,中国麻醉医师总数虽然世界第一,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大大拉低了每万人拥有的麻醉医师数,仅为0.5人,而在欧美国家,这一数字是2.5。再加之,按照现在的医保支付方式、医疗机构惯常的内部绩效分配,也都让开展无痛分娩显现不出什么“性价比”。而且在不少人的认知里,相比躯体病痛,生产之痛更多属于“自然”的范畴,面对有限的疼痛免除资源,其他疾病自然也享有更高的优先级。
另一道坎则与社会观念有关。在关于分娩阵痛的社会讨论中,存在“沉默的螺旋”。呼吁持续推行分娩阵痛的,多是了解甚至信任这项技术的,而不甚了解者自然也无法参与讨论。有调研数据显示,仍有36%的人不了解或仅听说过无痛分娩,存在认知空白。知识鸿沟的存在,意味着相关的科普仍十分必要且重要。除了医学上的信息普及外,更为任重道远的,或是引导女性以及整个社会重新认识生育之痛——这并不是作为一个母亲必须承受的痛苦,亦与“伟大母亲”无涉。
希望更多地方在分娩镇痛推行中所显示的决心和智慧,能形成接续的力量,让在自然分娩期间接受镇痛成为一种常态。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