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稻共生,在稻田里收黑斑蛙。(深圳驻元善镇帮扶工作队供图)
深圳特区报河源9月6日电(记者 陈海峰 通讯员 彭文蝶 邵贺 桑晓)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前锋村,一片原先的撂荒地,这个暑期变得异常忙碌,金黄色的稻田里活跃着大量的黑斑蛙,此起彼伏的蛙鸣声正在诉说着又一个丰年……村民正挥汗如雨在收割稻子,另一边,有工人在拉网收蛙。
据悉,这是深圳驻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元善工作队)推动落地的生态养殖项目——蛙稻共生,每亩可增收5000元左右。无疑,这是深圳帮扶团队为推动河源撂荒地复耕,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又一尝试。
今年2月,在驻元善工作队引进下,深圳市美丽乡村中科农业有限公司(下称美丽乡村公司)与元善镇前锋村九峰山生态有限公司签署蛙稻共生新型生态养殖项目协议,即在稻田里养殖黑斑蛙,项目选址在元善镇前锋村一块临近水源的撂荒耕地,第一期试验规划用地30亩。
8月底,蛙稻共生生态养殖基地首批5000斤成蛙开始“收货”了。走进基地,工人们正在忙着拉网、收蛙,黑压压一片活蹦乱跳的黑斑蛙,经过筛选后,被装入冷链运输车里。在基地另一侧,有村民正忙着收割水稻,试验田内种植了更适合蛙稻共生的抗倒伏、抗虫害水稻品种,目前一期项目水稻产量亩产达400斤。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800余年前辛弃疾描绘的稻田丰收景象,在这里再次呈现。
“从3月份放苗到现在,不到半年,黑斑蛙长势良好,第一批蛙每只重八钱左右,市场上销路很广,需求量很大,销售火爆。后续还有1.5万斤蛙待收货。”美丽乡村公司项目负责人陈文昕说。
陈文昕介绍称,“蛙稻共生”种养循环模式,充分利用了蛙吃害虫、疏松土壤的特性,实现了水稻种植与黑斑蛙养殖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了每亩地至少5000元的增收。
与此同时,村民在收取土地租金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份务工收入。基地长期聘请村里有劳力脱贫户进行投放饲料、除草等日常工作,稳定提供2个就业机会,农忙时临时用人5到8人。
据介绍,新型生态养殖项目变单一的水稻种植为立体化的农业模式,是解决农村撂荒地问题的生态性尝试,还可获得蛙、稻双重收入,增产增收,具有显著的环保和经济效益。后期这一模式可望在元善镇甚至河源其他乡村进一步推广,吸引更多的农民和土地加入。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
蛙稻共生,在稻田里收黑斑蛙。(深圳驻元善镇帮扶工作队供图)
深圳特区报河源9月6日电(记者 陈海峰 通讯员 彭文蝶 邵贺 桑晓)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前锋村,一片原先的撂荒地,这个暑期变得异常忙碌,金黄色的稻田里活跃着大量的黑斑蛙,此起彼伏的蛙鸣声正在诉说着又一个丰年……村民正挥汗如雨在收割稻子,另一边,有工人在拉网收蛙。
据悉,这是深圳驻河源市连平县元善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元善工作队)推动落地的生态养殖项目——蛙稻共生,每亩可增收5000元左右。无疑,这是深圳帮扶团队为推动河源撂荒地复耕,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又一尝试。
今年2月,在驻元善工作队引进下,深圳市美丽乡村中科农业有限公司(下称美丽乡村公司)与元善镇前锋村九峰山生态有限公司签署蛙稻共生新型生态养殖项目协议,即在稻田里养殖黑斑蛙,项目选址在元善镇前锋村一块临近水源的撂荒耕地,第一期试验规划用地30亩。
8月底,蛙稻共生生态养殖基地首批5000斤成蛙开始“收货”了。走进基地,工人们正在忙着拉网、收蛙,黑压压一片活蹦乱跳的黑斑蛙,经过筛选后,被装入冷链运输车里。在基地另一侧,有村民正忙着收割水稻,试验田内种植了更适合蛙稻共生的抗倒伏、抗虫害水稻品种,目前一期项目水稻产量亩产达400斤。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800余年前辛弃疾描绘的稻田丰收景象,在这里再次呈现。
“从3月份放苗到现在,不到半年,黑斑蛙长势良好,第一批蛙每只重八钱左右,市场上销路很广,需求量很大,销售火爆。后续还有1.5万斤蛙待收货。”美丽乡村公司项目负责人陈文昕说。
陈文昕介绍称,“蛙稻共生”种养循环模式,充分利用了蛙吃害虫、疏松土壤的特性,实现了水稻种植与黑斑蛙养殖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了每亩地至少5000元的增收。
与此同时,村民在收取土地租金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份务工收入。基地长期聘请村里有劳力脱贫户进行投放饲料、除草等日常工作,稳定提供2个就业机会,农忙时临时用人5到8人。
据介绍,新型生态养殖项目变单一的水稻种植为立体化的农业模式,是解决农村撂荒地问题的生态性尝试,还可获得蛙、稻双重收入,增产增收,具有显著的环保和经济效益。后期这一模式可望在元善镇甚至河源其他乡村进一步推广,吸引更多的农民和土地加入。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