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让从历史走出的深厚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精神内核。
乡村振兴,对于当代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而言都是一道必答题。但究竟如何做才能达成“乡村振兴”的预期目标,这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策略才是真正对城市的长线发展有利?
带着这一问题,在儒学底蕴深厚的齐鲁半岛,在身为荀子思想发源之地的兰陵县,却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打法——
将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让从历史走出的深厚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精神内核。
中国式乡村振兴中的儒学智慧
中国乡村有它自己十分特色的发展特征。
走出来乡村经济的时代,却没有完全抛却小农经济的生活痕迹。中国乡村带着它浓郁的街巷文化、交织而难以割舍的亲族与邻里关系,从那个男耕女织的古朴岁月走向了今日经济结构复杂、生活丰富而高速的现代社会。
就这样,在繁华商圈璀璨的霓虹灯下,在金融街汹涌的财富竞逐外,中国乡村留守着它独有的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人是这里最重要的构成元素,情感是日常价值评判的主流标准之一,支撑在所有的流通和交易背后的是那股黄土地上长出的、或许陈旧但令人眷恋的人情味。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单一维度的法律或规则,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色彩里就很难一落地即起到理想中的成效,我们无法从西方社会或其他社会制度中将某些治理方法硬搬过来为中国乡村所用。特别是对于今日仍是农业大省的山东等地区来说,这种特征则更为鲜明。
兰陵县大蒜塔
但幸运的是,在中华源远流长的传统儒学文化里,从不缺柔性的社会治理手段。从孔子首倡的礼治,到孟子提出的仁政,那些基于同理心与人性色彩的治理思路,仍值得今日的中国乡村在治理工作中作为参考。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被用更具智慧的方式来发扬与传承,而身为荀子文化发源地的兰陵县显然更早地看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它选择以荀子文化作为自己现代乡村治理或乡村振兴工作中,重要的思想武器的原因——
它将荀子的“隆礼重法”,一种更重礼仪感化而非法规强制的治理思路融入县域治理,成为了一种兰陵县所全新探索而来的有效治理方式。
隆礼重法的乡村治理实践
“隆礼重法”。这是荀子思想文化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环。荀子认为,应当以礼义作为立法的精神,当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待人和善。
面对人情社会特色鲜明、历史遗留问题多、人际情况复杂的传统乡村的治理,显然这种“隆礼重法”的思路要比纯粹的、强硬的法治手段更为适宜且有效。因此兰陵县充分应用了这一思想,一句“‘情’为先、‘礼’为要、‘法’为底”成为了兰陵县今日乡村治理中重要的行事准则。
一间“隆礼重法”调解室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兰陵县芦柞镇作为试点的方式,进入了今日兰陵县乡村治理的工作体系之中。芦柞镇设立了镇、村两级“隆礼重法”调解室66处,加挂“隆礼重法调解室”牌子,室内悬挂荀子“隆礼重法”名言警句,推动“隆礼重法”思想入脑入心,成为广大干群的共识。
兰陵县大蒜塔
今年2月14日,兰陵县调解中心联合兰陵县芦柞镇试点建立的“隆礼重法”调解室正式运行,“三联+三访+三治”工作机制正式成立,并基于“情”为先、“礼”为要、“法”为底的原则,就此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矛盾纠纷化解集中活动。
而活动的成效显而易见:
今年2-3月份,兰陵县芦柞镇矛盾纠纷存量由200件下降到30件;每日新增矛盾纠纷量由30件左右下降到15件左右,并一直在低位稳定运行。
一个月的成功实践,形成了荀子思想在兰陵县社会治理“两创”实践的“芦柞经验”,目前已在全县17个乡镇、街道推广应用。
另外,兰陵县还创新开展镇、村两级“调解员论坛”活动,由各镇街党委(工委)书记主持,全体调解员参与,每次选取5种不同类型矛盾纠纷典型案例,结合“隆礼重法”调解思想进行研讨分析,与会人员谈见解、共点评,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动共识,帮助提高调解员运用荀子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已形成21种类型的典型调解案例86个。
当文化传承遇到乡村振兴
但比起一种单纯的乡村治理方式,这一“兰陵经验”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互补与结合。
例如,在乡村振兴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城市更新中,我们仍能看到兰陵县将荀子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肌理的许多努力和尝试。
在兰陵县今日的许多文化广场、学校、道路、城市小品建设和命名中,我们都能看到荀子文化的身影:
到目前为止,该县已命名“隆礼中学”“荀子小学”“启蒙小学”3处,设置“兰陵路”“荀卿路”“劝学路”“崇文路”“兰溪路”等主干道路10余条。
在兰陵县许多景区的建设中,荀子文化也被贯穿其中:
在兰陵文化公园、塔山公园、荀子文化园、文峰山荀子书院等景区景点建设过程中,兰陵县通过雕塑、绘画、音乐、碑刻等方式对荀子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式展示,并建造荀子户外雕像50余处。
兰陵县兰陵阁
值得注意的是,兰陵县还在新城区新建江北最大县域滨河湿地公园——兰溪湿地公园,以“诗词画卷传神、荀子精神点睛”为主要建设理念,整合“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八大元素,以荀子文化丰富新城文化气息,成为县域别具荀子文化色彩的新的天然氧吧和城市绿肺。
可以看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之间,在兰陵县的身上形成了一种互为助力的良性闭环——
一方面,兰陵县强化荀子文化的普及宣传,以鲜明的文化元素的铺开,让荀子的思想文化精髓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一位百姓身边;另一方面,兰陵县还以切实的行动,通过对荀子文化精髓的借鉴,在实打实的政府工作中探索更高效、更实用的乡村振兴方式。
在今日的兰陵县,荀子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珍贵的文化意象,它的光芒更已经投射向实践层面,在许多具象的工作中熠熠生辉。
更重要的是,兰陵县的行动同样也证实着,现代中国城镇的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不仅互不冲突、并无壁垒,反倒可以相辅相成,互为反哺,共同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度融合、交相辉映。
而在这一点上,率先垂范的兰陵县,为更多中国城市处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此二者关系的课题中,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方法。(单烁)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
将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让从历史走出的深厚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精神内核。
乡村振兴,对于当代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而言都是一道必答题。但究竟如何做才能达成“乡村振兴”的预期目标,这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策略才是真正对城市的长线发展有利?
带着这一问题,在儒学底蕴深厚的齐鲁半岛,在身为荀子思想发源之地的兰陵县,却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打法——
将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让从历史走出的深厚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精神内核。
中国式乡村振兴中的儒学智慧
中国乡村有它自己十分特色的发展特征。
走出来乡村经济的时代,却没有完全抛却小农经济的生活痕迹。中国乡村带着它浓郁的街巷文化、交织而难以割舍的亲族与邻里关系,从那个男耕女织的古朴岁月走向了今日经济结构复杂、生活丰富而高速的现代社会。
就这样,在繁华商圈璀璨的霓虹灯下,在金融街汹涌的财富竞逐外,中国乡村留守着它独有的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人是这里最重要的构成元素,情感是日常价值评判的主流标准之一,支撑在所有的流通和交易背后的是那股黄土地上长出的、或许陈旧但令人眷恋的人情味。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单一维度的法律或规则,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色彩里就很难一落地即起到理想中的成效,我们无法从西方社会或其他社会制度中将某些治理方法硬搬过来为中国乡村所用。特别是对于今日仍是农业大省的山东等地区来说,这种特征则更为鲜明。
兰陵县大蒜塔
但幸运的是,在中华源远流长的传统儒学文化里,从不缺柔性的社会治理手段。从孔子首倡的礼治,到孟子提出的仁政,那些基于同理心与人性色彩的治理思路,仍值得今日的中国乡村在治理工作中作为参考。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被用更具智慧的方式来发扬与传承,而身为荀子文化发源地的兰陵县显然更早地看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它选择以荀子文化作为自己现代乡村治理或乡村振兴工作中,重要的思想武器的原因——
它将荀子的“隆礼重法”,一种更重礼仪感化而非法规强制的治理思路融入县域治理,成为了一种兰陵县所全新探索而来的有效治理方式。
隆礼重法的乡村治理实践
“隆礼重法”。这是荀子思想文化体系中尤为重要的一环。荀子认为,应当以礼义作为立法的精神,当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待人和善。
面对人情社会特色鲜明、历史遗留问题多、人际情况复杂的传统乡村的治理,显然这种“隆礼重法”的思路要比纯粹的、强硬的法治手段更为适宜且有效。因此兰陵县充分应用了这一思想,一句“‘情’为先、‘礼’为要、‘法’为底”成为了兰陵县今日乡村治理中重要的行事准则。
一间“隆礼重法”调解室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兰陵县芦柞镇作为试点的方式,进入了今日兰陵县乡村治理的工作体系之中。芦柞镇设立了镇、村两级“隆礼重法”调解室66处,加挂“隆礼重法调解室”牌子,室内悬挂荀子“隆礼重法”名言警句,推动“隆礼重法”思想入脑入心,成为广大干群的共识。
兰陵县大蒜塔
今年2月14日,兰陵县调解中心联合兰陵县芦柞镇试点建立的“隆礼重法”调解室正式运行,“三联+三访+三治”工作机制正式成立,并基于“情”为先、“礼”为要、“法”为底的原则,就此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矛盾纠纷化解集中活动。
而活动的成效显而易见:
今年2-3月份,兰陵县芦柞镇矛盾纠纷存量由200件下降到30件;每日新增矛盾纠纷量由30件左右下降到15件左右,并一直在低位稳定运行。
一个月的成功实践,形成了荀子思想在兰陵县社会治理“两创”实践的“芦柞经验”,目前已在全县17个乡镇、街道推广应用。
另外,兰陵县还创新开展镇、村两级“调解员论坛”活动,由各镇街党委(工委)书记主持,全体调解员参与,每次选取5种不同类型矛盾纠纷典型案例,结合“隆礼重法”调解思想进行研讨分析,与会人员谈见解、共点评,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动共识,帮助提高调解员运用荀子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已形成21种类型的典型调解案例86个。
当文化传承遇到乡村振兴
但比起一种单纯的乡村治理方式,这一“兰陵经验”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互补与结合。
例如,在乡村振兴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城市更新中,我们仍能看到兰陵县将荀子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肌理的许多努力和尝试。
在兰陵县今日的许多文化广场、学校、道路、城市小品建设和命名中,我们都能看到荀子文化的身影:
到目前为止,该县已命名“隆礼中学”“荀子小学”“启蒙小学”3处,设置“兰陵路”“荀卿路”“劝学路”“崇文路”“兰溪路”等主干道路10余条。
在兰陵县许多景区的建设中,荀子文化也被贯穿其中:
在兰陵文化公园、塔山公园、荀子文化园、文峰山荀子书院等景区景点建设过程中,兰陵县通过雕塑、绘画、音乐、碑刻等方式对荀子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式展示,并建造荀子户外雕像50余处。
兰陵县兰陵阁
值得注意的是,兰陵县还在新城区新建江北最大县域滨河湿地公园——兰溪湿地公园,以“诗词画卷传神、荀子精神点睛”为主要建设理念,整合“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八大元素,以荀子文化丰富新城文化气息,成为县域别具荀子文化色彩的新的天然氧吧和城市绿肺。
可以看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之间,在兰陵县的身上形成了一种互为助力的良性闭环——
一方面,兰陵县强化荀子文化的普及宣传,以鲜明的文化元素的铺开,让荀子的思想文化精髓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一位百姓身边;另一方面,兰陵县还以切实的行动,通过对荀子文化精髓的借鉴,在实打实的政府工作中探索更高效、更实用的乡村振兴方式。
在今日的兰陵县,荀子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珍贵的文化意象,它的光芒更已经投射向实践层面,在许多具象的工作中熠熠生辉。
更重要的是,兰陵县的行动同样也证实着,现代中国城镇的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不仅互不冲突、并无壁垒,反倒可以相辅相成,互为反哺,共同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度融合、交相辉映。
而在这一点上,率先垂范的兰陵县,为更多中国城市处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此二者关系的课题中,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方法。(单烁)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