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杂志社官网

侨界学者共话侨力量——发挥独特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3-11-07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点击量:315

华侨华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华侨华人如何参与侨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日前,广东五邑大学、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暨南大学联合在广东江门举办“中国乡村现代化中的侨乡路径与经验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广东、福建、浙江、广西、云南、重庆等地的7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近现代侨乡现代化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侨乡的发展道路”4个专题展开研讨。

侨乡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研讨会上,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张春旺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立足各根据地,围绕土地问题实施的政策对武装斗争、根据地政权建设发挥的保障作用;深入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工业现代化开展的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各项政策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起到的独特作用。

张春旺表示,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知识分子和实业家怀揣民族复兴的理想,带着他们设计的乡村建设实验方案,分别深入河北、山东、四川等地开展乡村建设运动。这一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当时,600多个团体在全国1000多个乡村进行建设实践。这些实践短则3年,长则20多年,为中国乡村现代化作出重要探索,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学者张国雄、石坚平、刘进、姚婷等组成的团队经过长期田野调查和研究,在此次研讨会上发布了有关近现代侨乡现代化探索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依据与广东五邑地区村、乡、墟、镇建设相关的100多件文献和文物,以华侨新村建设为重点展开研究,展示了侨乡现代化探索的主体力量构成、运行机制、实践成效等。

该研究团队认为,侨乡的现代化探索由海内外乡亲共同推动,具有基层民众广泛参与的特征。相较城市知识分子、实业家主导的输入型乡村建设运动,侨乡的现代化探索具有内生性特点,沿袭了传统乡村治理的基层自治格局,倡导集体为先、重视绅耆,延续乡规约章,同时将绅耆权力限制于日常事务管理,村落发展的大小事项则由村民集体决策,乡村管理公开、透明;华侨新村的发展资源除了传统乡村依赖的土地资源之外,海外的经济、人力、信息等资源直接介入村落建设管理,村民因此减弱了对土地的依附。同时,华侨新村建设深受海外文化影响,接受了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欧美城市文化。华侨华人对海外文化的感知开阔了侨乡民众的视野;侨乡现代化探索集中于乡村基层社会制度的建设,注重从日常生产生活入手,调整规范村民之间的关系,培养权益意识、独立意识、规则意识。侨乡民众通过努力,推进了传统宗法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塑造了乡村生活的新样态。这种侨乡现代化建设是近现代中国乡村现代化探索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侨力量”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如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凝聚侨力量、发挥侨力量,是学界和侨务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此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教授、暨南大学特聘教授、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李明欢以福建晋江的实践为例,深入分析了侨亲、侨力、侨资、侨捐、侨智、侨务组成的“侨力量”作为一种独特的优势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她认为,侨胞侨眷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先行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者、共同富裕实践的奉献者、新时代侨务工作的践行者。晋江侨乡的“侨二代”“创二代”在完善和发展晋江经验方面的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为“侨力量”的参与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华侨史》主编、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张应龙以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侨乡的发展道路为题,从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乡镇企业崛起,到之后专业镇兴起、香港—深圳—东莞—广州经济轴和外向型经济格局形成,再到21世纪初经济、技术、人才、信息向中心城市聚集3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具体分析了广东侨乡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和实践。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研究员罗杨和福建侨联原副主席、福建华侨史学会原会长谢小建分别分析了福建侨乡尤其是安溪侨乡改革开放以来的侨情和侨务工作变化,提出要加强探索新时代侨乡现代化与凝聚侨心侨力关联性的研究。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杨田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开平的两份刊物《古宅月刊》《光裕月刊》进行大数据分析,指出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对侨乡的教育、文化、乡村基础设施等公益慈善捐资从改革开放初期延续至今。

持续加强新时代侨情变化研究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还深入侨乡台山、开平,走访了琼林村、海口埠、仓东遗产教育基地。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位于开平市塘口镇仓东村,是2010年建立的国际学术、研学、寻根平台。该教育基地是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的校外基地。10多年来,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在侨乡遗产资源挖掘、文化传播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受到海外侨胞肯定。

专家学者在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听取了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谭金花关于开平侨乡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专题报告。谭金花介绍,基地以侨乡遗产为载体,组织华裔学生到此研学,邀请海外侨胞来此寻根,感受侨乡文化和岭南文化。同时,基地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及研究机构持续合作开展华侨华人历史研究,通过乡村文化振兴构建侨胞精神家园,通过开设村庆日等活动增加海内外乡亲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专家学者在研讨后表示,在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华侨华人从未缺席。下一步,要持续加强新时代侨情变化研究,深入挖掘和发挥侨乡文化纽带作用,进一步凝聚侨心、侨智、侨力。


编辑:靳润之
头条
要闻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学习强国 中华网 环球网 澎湃新闻 新京报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神州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265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侨界学者共话侨力量——发挥独特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3-11-07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华侨华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华侨华人如何参与侨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日前,广东五邑大学、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暨南大学联合在广东江门举办“中国乡村现代化中的侨乡路径与经验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广东、福建、浙江、广西、云南、重庆等地的7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近现代侨乡现代化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侨乡的发展道路”4个专题展开研讨。

侨乡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研讨会上,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张春旺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立足各根据地,围绕土地问题实施的政策对武装斗争、根据地政权建设发挥的保障作用;深入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工业现代化开展的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各项政策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起到的独特作用。

张春旺表示,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知识分子和实业家怀揣民族复兴的理想,带着他们设计的乡村建设实验方案,分别深入河北、山东、四川等地开展乡村建设运动。这一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当时,600多个团体在全国1000多个乡村进行建设实践。这些实践短则3年,长则20多年,为中国乡村现代化作出重要探索,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学者张国雄、石坚平、刘进、姚婷等组成的团队经过长期田野调查和研究,在此次研讨会上发布了有关近现代侨乡现代化探索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依据与广东五邑地区村、乡、墟、镇建设相关的100多件文献和文物,以华侨新村建设为重点展开研究,展示了侨乡现代化探索的主体力量构成、运行机制、实践成效等。

该研究团队认为,侨乡的现代化探索由海内外乡亲共同推动,具有基层民众广泛参与的特征。相较城市知识分子、实业家主导的输入型乡村建设运动,侨乡的现代化探索具有内生性特点,沿袭了传统乡村治理的基层自治格局,倡导集体为先、重视绅耆,延续乡规约章,同时将绅耆权力限制于日常事务管理,村落发展的大小事项则由村民集体决策,乡村管理公开、透明;华侨新村的发展资源除了传统乡村依赖的土地资源之外,海外的经济、人力、信息等资源直接介入村落建设管理,村民因此减弱了对土地的依附。同时,华侨新村建设深受海外文化影响,接受了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欧美城市文化。华侨华人对海外文化的感知开阔了侨乡民众的视野;侨乡现代化探索集中于乡村基层社会制度的建设,注重从日常生产生活入手,调整规范村民之间的关系,培养权益意识、独立意识、规则意识。侨乡民众通过努力,推进了传统宗法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塑造了乡村生活的新样态。这种侨乡现代化建设是近现代中国乡村现代化探索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侨力量”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如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凝聚侨力量、发挥侨力量,是学界和侨务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此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教授、暨南大学特聘教授、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会长李明欢以福建晋江的实践为例,深入分析了侨亲、侨力、侨资、侨捐、侨智、侨务组成的“侨力量”作为一种独特的优势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她认为,侨胞侨眷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先行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者、共同富裕实践的奉献者、新时代侨务工作的践行者。晋江侨乡的“侨二代”“创二代”在完善和发展晋江经验方面的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为“侨力量”的参与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华侨史》主编、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张应龙以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侨乡的发展道路为题,从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乡镇企业崛起,到之后专业镇兴起、香港—深圳—东莞—广州经济轴和外向型经济格局形成,再到21世纪初经济、技术、人才、信息向中心城市聚集3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具体分析了广东侨乡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和实践。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研究员罗杨和福建侨联原副主席、福建华侨史学会原会长谢小建分别分析了福建侨乡尤其是安溪侨乡改革开放以来的侨情和侨务工作变化,提出要加强探索新时代侨乡现代化与凝聚侨心侨力关联性的研究。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杨田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开平的两份刊物《古宅月刊》《光裕月刊》进行大数据分析,指出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对侨乡的教育、文化、乡村基础设施等公益慈善捐资从改革开放初期延续至今。

持续加强新时代侨情变化研究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还深入侨乡台山、开平,走访了琼林村、海口埠、仓东遗产教育基地。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位于开平市塘口镇仓东村,是2010年建立的国际学术、研学、寻根平台。该教育基地是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的校外基地。10多年来,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在侨乡遗产资源挖掘、文化传播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受到海外侨胞肯定。

专家学者在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听取了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谭金花关于开平侨乡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专题报告。谭金花介绍,基地以侨乡遗产为载体,组织华裔学生到此研学,邀请海外侨胞来此寻根,感受侨乡文化和岭南文化。同时,基地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及研究机构持续合作开展华侨华人历史研究,通过乡村文化振兴构建侨胞精神家园,通过开设村庆日等活动增加海内外乡亲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专家学者在研讨后表示,在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华侨华人从未缺席。下一步,要持续加强新时代侨情变化研究,深入挖掘和发挥侨乡文化纽带作用,进一步凝聚侨心、侨智、侨力。


编辑:靳润之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2022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