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下午,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国家消防救援局青海机动队伍卫勤保障人员背负“移动药箱”徒步搜救。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不久,与积石山县相邻的金田村因地震引发了砂涌现象,大量房屋被淤泥包围、冲毁,道路中断,截至发稿时,仍有村民失联。
12月21日晚,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救援人员陆续从淤泥中搜寻到多名失联人员的遗体。
12月21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被砂涌包围的民房。
12月20日下午,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村民杨吉刚(中)和父亲指着已经被泥浆淹没大半的房子,这是为他准备的婚房。杨吉刚父子常年在新疆打工,得知地震的消息后连夜赶回村里。
12月20日下午,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在救助点搭建临时帐篷的当地民兵。
12月21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安置点内的一名遇难者亲属。
12月20日下午,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一处安置点,等待领饭的受灾村民。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全国多个省份都收到了不同等级的地震警报。截至20日,此次地震造成甘肃省113人遇难、青海省海东市22人遇难,受伤总人数达980人。
12月20日,积石山县6.2级地震新闻发布会上通报,截至12月19日15时,甘肃省救援工作已基本结束,工作重点已转为伤员救治和受灾群众生活安置。灾难救援通常讲究“黄金72小时”,但此次甘肃省的救援结束得较早。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副总队长刘雪峰表示,这与多项因素有关:救援力量反应速度快、抵达时间早、平时训练有素,震区倒塌的多是低矮的平房,灾民自救意识高,救援道路也保通保畅。
发生在凛冬子夜的地震,难逃也难熬。很多人是被地震震醒的,醒来的第一反应是逃命,逃出来才发现,自己只穿了一身睡衣或秋衣,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冬夜里瑟瑟发抖。积石山县沈家坪村曹家社的马仲霞记得,那天,她带着孩子从家里逃出来,就和大家在一起烤火,但她还是感觉很冷。一晚上,她看了很多回手机,看一下是凌晨两点多,看一下还是凌晨两点多,再看一下,也才凌晨3点,天就是不亮。“怎么那么难熬。”
在随后的几天里,救援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震区老百姓在吃饱饭的基础上度过温暖的夜晚。帐篷是受灾群众最重要的物资,也是震区最紧缺的物资之一。12月21日17时许,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孟达大庄村还在寻求帐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100多户村民只有4顶帐篷。
帐篷是震区老百姓临时的“家”。20日晚上,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的消防员搭帐篷的工作持续了一个通宵。12月21日凌晨4时许,积石山县发生4.1级余震时,他们也没停下工作。
每到深夜,震区的气温就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帐篷里最不可或缺的是炉子。很多帐篷的中央都架了一个火炉,上面放着热水壶、橘子等。有了炉子,帐篷内外的温度成了两个世界,外面冰天雪地,需要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帐篷里只需穿一件毛衣。
21日晚,青海省的人员搜救工作仍在进行。在官方通报中,截至12月20日20时56分,青海省仍有12人失联。失联人员主要集中在两个村庄:金田村和草滩村,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也同样遭遇了地震引发的砂涌。震后,地下含水的沙土涌至地面,如同一场自下而上的泥石流,让金田村盖上了平均3米多厚的“泥被”,最厚的地方可能有6米。
这是金田村81岁的村民老何经历的最大的一场地震,他不知道砂涌是什么,只知道村子被莫名而至的淤泥包围住了,一些村民和他们的家都被埋了。他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先是像打雷一样,然后像在放鞭炮。”
到了晚上,砂涌的淤泥结冰了,变得硬邦邦;太阳出来了,就逐渐化开,变成软绵绵的泥浆,人踩到淤泥里就往下陷,像要被“吸”进去。救援人员通过接力,在淤泥上架起了一座救援桥。
这些天,两个村子里大型机械作业的轰隆声没停过,淤泥的厚度一点点在下降,被掩埋的房屋逐渐露了出来。
21日晚间,砂涌的淤泥上灯火通明,各处的救援人员都憋着一股劲儿,要尽一切可能找人。在凛冽的冬夜,第一个、第二个、第七个……失联人员一个一个被找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影 见习记者 赵丽梅写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
12月20日下午,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国家消防救援局青海机动队伍卫勤保障人员背负“移动药箱”徒步搜救。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不久,与积石山县相邻的金田村因地震引发了砂涌现象,大量房屋被淤泥包围、冲毁,道路中断,截至发稿时,仍有村民失联。
12月21日晚,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救援人员陆续从淤泥中搜寻到多名失联人员的遗体。
12月21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被砂涌包围的民房。
12月20日下午,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村民杨吉刚(中)和父亲指着已经被泥浆淹没大半的房子,这是为他准备的婚房。杨吉刚父子常年在新疆打工,得知地震的消息后连夜赶回村里。
12月20日下午,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在救助点搭建临时帐篷的当地民兵。
12月21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安置点内的一名遇难者亲属。
12月20日下午,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一处安置点,等待领饭的受灾村民。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全国多个省份都收到了不同等级的地震警报。截至20日,此次地震造成甘肃省113人遇难、青海省海东市22人遇难,受伤总人数达980人。
12月20日,积石山县6.2级地震新闻发布会上通报,截至12月19日15时,甘肃省救援工作已基本结束,工作重点已转为伤员救治和受灾群众生活安置。灾难救援通常讲究“黄金72小时”,但此次甘肃省的救援结束得较早。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副总队长刘雪峰表示,这与多项因素有关:救援力量反应速度快、抵达时间早、平时训练有素,震区倒塌的多是低矮的平房,灾民自救意识高,救援道路也保通保畅。
发生在凛冬子夜的地震,难逃也难熬。很多人是被地震震醒的,醒来的第一反应是逃命,逃出来才发现,自己只穿了一身睡衣或秋衣,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冬夜里瑟瑟发抖。积石山县沈家坪村曹家社的马仲霞记得,那天,她带着孩子从家里逃出来,就和大家在一起烤火,但她还是感觉很冷。一晚上,她看了很多回手机,看一下是凌晨两点多,看一下还是凌晨两点多,再看一下,也才凌晨3点,天就是不亮。“怎么那么难熬。”
在随后的几天里,救援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震区老百姓在吃饱饭的基础上度过温暖的夜晚。帐篷是受灾群众最重要的物资,也是震区最紧缺的物资之一。12月21日17时许,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孟达大庄村还在寻求帐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100多户村民只有4顶帐篷。
帐篷是震区老百姓临时的“家”。20日晚上,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的消防员搭帐篷的工作持续了一个通宵。12月21日凌晨4时许,积石山县发生4.1级余震时,他们也没停下工作。
每到深夜,震区的气温就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帐篷里最不可或缺的是炉子。很多帐篷的中央都架了一个火炉,上面放着热水壶、橘子等。有了炉子,帐篷内外的温度成了两个世界,外面冰天雪地,需要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帐篷里只需穿一件毛衣。
21日晚,青海省的人员搜救工作仍在进行。在官方通报中,截至12月20日20时56分,青海省仍有12人失联。失联人员主要集中在两个村庄:金田村和草滩村,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也同样遭遇了地震引发的砂涌。震后,地下含水的沙土涌至地面,如同一场自下而上的泥石流,让金田村盖上了平均3米多厚的“泥被”,最厚的地方可能有6米。
这是金田村81岁的村民老何经历的最大的一场地震,他不知道砂涌是什么,只知道村子被莫名而至的淤泥包围住了,一些村民和他们的家都被埋了。他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先是像打雷一样,然后像在放鞭炮。”
到了晚上,砂涌的淤泥结冰了,变得硬邦邦;太阳出来了,就逐渐化开,变成软绵绵的泥浆,人踩到淤泥里就往下陷,像要被“吸”进去。救援人员通过接力,在淤泥上架起了一座救援桥。
这些天,两个村子里大型机械作业的轰隆声没停过,淤泥的厚度一点点在下降,被掩埋的房屋逐渐露了出来。
21日晚间,砂涌的淤泥上灯火通明,各处的救援人员都憋着一股劲儿,要尽一切可能找人。在凛冽的冬夜,第一个、第二个、第七个……失联人员一个一个被找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影 见习记者 赵丽梅写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