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杂志社官网

光明网评论员:中小学生做出“硕博水平”成果,有多大意义呢

时间:2024-04-19来源:光明网点击量:203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公示后,个别获奖作品受到质疑。例如,一获奖作品涉及“蒙特卡洛算法”,被指过于高深。4月18日,获奖小学生所在学校的知情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获奖作品是在创意板块,“它只是个创意,学生有闪光点的想法,并不需要实际做出来什么成果”。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也回应,针对网络上的质疑声音,已有专人跟进核实。

  一览这些获奖作品,确实让人“不明觉厉”。不只是“蒙特卡洛算法”,其他金光闪闪的题目还包括“低功耗多模态生物识别”“安全驾驶监管装置”“城市社区极端高温天气治理方案”等等,这些中小学生的视野之宽广、思考之深刻、理论知识之扎实,着实令人惊讶。

  肯定有很多人觉得这些作品很可疑,不太可能是中小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确实,一个中小学生可能很聪明,但是一个学术成果的完成,需要的是大量的专业学术训练:找课题、查资料、写论文。这些与其说需要聪慧,倒不如说更需要时间,很难想象六七岁才开始认字算数、如今不过十多岁的少年,是在什么时候学会这一手本事的。

  而且中小学生似乎和他们的前辈们出现了断层。一旦不再是中小学生、不再参加科创比赛之类的竞赛,成了大学生之后,他们好像满脑子考公考编考研了,以至于都有高校呼吁学生不要只盯着这些。那一个个聪明的大脑、闪光的点子、超强的科研能力,似乎都集体消失了。

  当然,这么说只是从常识和印象出发,也许这些中小学生确实是人中龙凤、与众不同,但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许能管中窥豹地看出一些端倪。比如前不久北京邮电大学15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事件,其中的一条就是导师郑某曾要求学生们帮助其女儿参加创新比赛,称该比赛能够对其女儿的升学提供特殊贡献,“但最后以失败告终”。研究生帮着作假也没成功,或许就说明这种竞赛有多卷,也让人猜测其他学生的成果是怎么做出来的?

  竞赛是必要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与科学精神。只是现有比赛的一些方式,似乎是在将学生催熟——去找一个业界前沿的课题,模仿大人写一篇论文,一切都按照超出年龄段的程式来。有的时候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同一批中小学生:一边写着标题嵌着α、β之类的论文,一边玩烟卡、模仿短视频桥段、把网络语言写进作文,在竞赛的时候,中小学生远超常人的悬浮感就出现了。

  其实,类似的事件应该仔细去调研一下。如果这些成果确实是各种外部元素催生的,倒不如认真改革一番。这不过是一种把戏,把成年人的能力强行嫁接到他们身上,除了考试加分之外,恐怕没有多大意义,而且还会影响教育公平,是对公共利益的冒犯。

  当然,这些成果也可能是真的,我们确实遇到了天才儿童,而且不止一个。那我们应该祝福他们,希望这些天赋异禀的孩子未来都能成就斐然。既然都公示了,那么人们不妨保持观察,看看他们之后的走向,届时,对各种竞赛成绩的价值判断,也就心里有数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骆婧文
头条
要闻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学习强国 中华网 环球网 澎湃新闻 新京报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神州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265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光明网评论员:中小学生做出“硕博水平”成果,有多大意义呢

时间:2024-04-19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公示后,个别获奖作品受到质疑。例如,一获奖作品涉及“蒙特卡洛算法”,被指过于高深。4月18日,获奖小学生所在学校的知情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获奖作品是在创意板块,“它只是个创意,学生有闪光点的想法,并不需要实际做出来什么成果”。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也回应,针对网络上的质疑声音,已有专人跟进核实。

  一览这些获奖作品,确实让人“不明觉厉”。不只是“蒙特卡洛算法”,其他金光闪闪的题目还包括“低功耗多模态生物识别”“安全驾驶监管装置”“城市社区极端高温天气治理方案”等等,这些中小学生的视野之宽广、思考之深刻、理论知识之扎实,着实令人惊讶。

  肯定有很多人觉得这些作品很可疑,不太可能是中小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确实,一个中小学生可能很聪明,但是一个学术成果的完成,需要的是大量的专业学术训练:找课题、查资料、写论文。这些与其说需要聪慧,倒不如说更需要时间,很难想象六七岁才开始认字算数、如今不过十多岁的少年,是在什么时候学会这一手本事的。

  而且中小学生似乎和他们的前辈们出现了断层。一旦不再是中小学生、不再参加科创比赛之类的竞赛,成了大学生之后,他们好像满脑子考公考编考研了,以至于都有高校呼吁学生不要只盯着这些。那一个个聪明的大脑、闪光的点子、超强的科研能力,似乎都集体消失了。

  当然,这么说只是从常识和印象出发,也许这些中小学生确实是人中龙凤、与众不同,但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许能管中窥豹地看出一些端倪。比如前不久北京邮电大学15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事件,其中的一条就是导师郑某曾要求学生们帮助其女儿参加创新比赛,称该比赛能够对其女儿的升学提供特殊贡献,“但最后以失败告终”。研究生帮着作假也没成功,或许就说明这种竞赛有多卷,也让人猜测其他学生的成果是怎么做出来的?

  竞赛是必要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与科学精神。只是现有比赛的一些方式,似乎是在将学生催熟——去找一个业界前沿的课题,模仿大人写一篇论文,一切都按照超出年龄段的程式来。有的时候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同一批中小学生:一边写着标题嵌着α、β之类的论文,一边玩烟卡、模仿短视频桥段、把网络语言写进作文,在竞赛的时候,中小学生远超常人的悬浮感就出现了。

  其实,类似的事件应该仔细去调研一下。如果这些成果确实是各种外部元素催生的,倒不如认真改革一番。这不过是一种把戏,把成年人的能力强行嫁接到他们身上,除了考试加分之外,恐怕没有多大意义,而且还会影响教育公平,是对公共利益的冒犯。

  当然,这些成果也可能是真的,我们确实遇到了天才儿童,而且不止一个。那我们应该祝福他们,希望这些天赋异禀的孩子未来都能成就斐然。既然都公示了,那么人们不妨保持观察,看看他们之后的走向,届时,对各种竞赛成绩的价值判断,也就心里有数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2022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