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杂志社官网

该怎么对待你,我的室友?大学生寝室关系处理指南来啦

时间:2023-09-01来源:中国青年报点击量:338

  “不必对寝室间的舍友关系抱有过高的期待,或是过低的想象,顺其自然相处就好”。

  ——————————

  开学季来临,准大学生王一一有些烦恼,失眠、烦躁、食欲不振......在她与室友新建的宿舍群中,其他3个室友都自称“夜猫子”,每晚10点半睡觉的王一一很担心会因为作息问题与室友发生矛盾。除此之外,是否开空调、谁来打扫卫生这些细碎的小事也让“社恐”+“老好人”的她很头疼。

  “临近开学季,12355青少年服务台(以下简称‘12355’)接到了许多青少年对开学感到恐慌焦虑的心理咨询”,全国12355专家指导组专家、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心理专家宋娅茹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称,这种担心即将发生(还没有发生)的事件会出现很糟糕的结局,而经常处在心烦意乱的恐慌预感之中的消极心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期待性焦虑”。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师陈武认为,新生开学前的焦虑多半来源于对未知生活的不确定。“在面对不确定时,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即将到来的是一件坏事。”

  如何看待这些焦虑呢?陈武认为焦虑虽属消极情绪,但消极情绪并非一无是处。焦虑作为一种心理信号,某种程度是对人的一种保护,提醒你要重视即将到来的事情。“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焦虑,如果跟负面情绪对着干,只会越来越痛苦。要学会与焦虑情绪共存,在共存的基础上再去积极地适应与改变。”

  正确看待焦虑,不要将焦虑扩大化。陈武说,“王一一的烦恼很好解决,生活习惯不同完全可以通过真诚地与室友沟通得到解决。不带情绪,客观陈述自己的需要,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可以理解的”。

  张欣曼的焦虑除了她内心的恐惧外,更多来源于父母的指责。

  来自北方某县城的张欣曼今年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宿舍由学校系统自动分配,除了她,室友们都来自大城市。在朋友圈里,张欣曼看到室友们在暑假期间出国旅游、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羡慕的同时她感到有些自卑。

  但张欣曼的父母似乎比她更为焦虑与消极,他们认为张欣曼暑假期间只顾待在家里玩,完全没有学习,开学一定会被来自大城市的室友全方位“碾压”,“开学就吊车尾,只能是一步落步步落,爸妈总是这么对我说”,张欣曼也曾尝试自我调节情绪,但父母总在一旁加重她的焦虑。

  宋娅茹谈到在12355热线咨询中,许多孩子的焦虑并非孩子个人的问题,更多时候可以从父母、从家庭和系统中找到原因。

  宋娅茹说:“像张欣曼的父母完全是将焦虑灾难化了,本质上是父母内在不自信和自卑,继而将这种过度担心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考上好大学,即将开启一段新生活,这本是一件好事,父母需要更多鼓励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理解、支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积极转变心态,让孩子将这种焦虑转化为持续努力的动力。”

  顾佳是南方某高校的准研究生,但她觉得这次开学比以往都要焦虑。

  本科4年,顾佳跟室友们相处十分融洽,大家做什么都集体行动,上课、完成小组作业、周末出游,一同考研备考,“我非常依赖室友,干什么都会拉着她们陪我。都说读研以后非常忙碌,我很担心没办法跟研究生室友成为好朋友,以后做什么都要独自行动,想想都很难过。”

  一定要跟室友做好朋友吗?陈武认为能否成为好朋友与双方是否住在一起无关,与双方的兴趣是否相投有关,“不必对寝室间的舍友关系抱有过高的期待,或是过低的想象,顺其自然相处就好”。

  “许多社恐型同学过于看重寝室关系,因为她们的生活圈子只有寝室那么大。其实可以将视野开拓些,主动将生活圈层扩大,尝试与不同的人交往,就不会过于执着是否能够与室友做好朋友了。”陈武说,“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在大学中遇到好朋友是幸运,没遇到自己也要过得很好,修炼自己独处自立的能力,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与顾佳恰巧相反,开学即将升入大二的唐乐十分享受独自生活,但同时也在为不合群被室友孤立而焦虑。

  大一时,唐乐也曾为维护寝室关系接受室友一同集体行动,但她发现维持宿舍步调一致的代价就是牺牲掉许多自己的时间,加上与室友们没有共同话题,一起出去玩很难融入。之后唐乐开始拒绝室友们一起出去玩、一起上课的邀请,宿舍变成了“三加一”的状态。

  “放假前与一位室友因为一些小事闹矛盾,暑假期间宿舍群里都没人跟我说话,我很担心开学会被孤立。”唐乐焦虑地说,“虽然我不想跟大家做什么都黏在一起,但更不想把宿舍关系搞尴尬”。

  合群就没有自我,在陈武看来是一个很极端的认知,“合群与保持自我并不矛盾,之所以存在矛盾是因为处理方式有问题”。

  “人际交往是可以灵活变通的,并非融入群体就失去自我,也并非独自活动就能保持自我。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边界感的问题。对于自己不想参加的集体活动,可以心平气和地跟室友讲清楚,同时也可以邀请室友一同参与到你喜欢的活动当中。”陈武说,“在与室友相处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你什么都不说,别人自然就会认为你很难相处,很难融入。”

  近几年,多所高校都推出线上自选床位的新模式,宿舍、床位、舍友不再是“开盲盒”,而是将选择权交到了学生手里。在此基础上,更有学生自发式投“简历”找舍友,“组团”式选宿舍。

  宋娅茹认为无论是否能找到与自己适配的室友,在大学生活中与他人相处都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在相处中保有相对独立性,拥有独处的能力,最理想的是既能合群,又能独处;第二,学会互相平等尊重,尊重他人的隐私与生活习惯,不一味去讨好他人,也不一味去要求他人;第三,在交往中需要设立各自的边界感,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循序渐进的,过度紧密的关系会让双方失去自我和寝室空间,他人也很难融入;最后,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双赢的理念,多换位思考,在沟通中只有具备双赢的理念关系才能和谐成功。

  在采访最后,宋娅茹表示寝室关系千头万绪,遇到事情不能正常面对时,一定要找到合适途径把心中的困惑和苦恼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沟通,可以拨打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12355热线电话。12355是共青团中央权益部设立的专门面向青少年提供服务的热线电话,旨在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法律咨询援助。

  正如陈武所说:“要相信沟通的力量,沟通一定能够带来改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一一、张欣曼、顾佳、唐乐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骆婧文
头条
要闻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学习强国 中华网 环球网 澎湃新闻 新京报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神州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265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该怎么对待你,我的室友?大学生寝室关系处理指南来啦

时间:2023-09-01来源:中国青年报

  “不必对寝室间的舍友关系抱有过高的期待,或是过低的想象,顺其自然相处就好”。

  ——————————

  开学季来临,准大学生王一一有些烦恼,失眠、烦躁、食欲不振......在她与室友新建的宿舍群中,其他3个室友都自称“夜猫子”,每晚10点半睡觉的王一一很担心会因为作息问题与室友发生矛盾。除此之外,是否开空调、谁来打扫卫生这些细碎的小事也让“社恐”+“老好人”的她很头疼。

  “临近开学季,12355青少年服务台(以下简称‘12355’)接到了许多青少年对开学感到恐慌焦虑的心理咨询”,全国12355专家指导组专家、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心理专家宋娅茹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称,这种担心即将发生(还没有发生)的事件会出现很糟糕的结局,而经常处在心烦意乱的恐慌预感之中的消极心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期待性焦虑”。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师陈武认为,新生开学前的焦虑多半来源于对未知生活的不确定。“在面对不确定时,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即将到来的是一件坏事。”

  如何看待这些焦虑呢?陈武认为焦虑虽属消极情绪,但消极情绪并非一无是处。焦虑作为一种心理信号,某种程度是对人的一种保护,提醒你要重视即将到来的事情。“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焦虑,如果跟负面情绪对着干,只会越来越痛苦。要学会与焦虑情绪共存,在共存的基础上再去积极地适应与改变。”

  正确看待焦虑,不要将焦虑扩大化。陈武说,“王一一的烦恼很好解决,生活习惯不同完全可以通过真诚地与室友沟通得到解决。不带情绪,客观陈述自己的需要,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可以理解的”。

  张欣曼的焦虑除了她内心的恐惧外,更多来源于父母的指责。

  来自北方某县城的张欣曼今年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宿舍由学校系统自动分配,除了她,室友们都来自大城市。在朋友圈里,张欣曼看到室友们在暑假期间出国旅游、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羡慕的同时她感到有些自卑。

  但张欣曼的父母似乎比她更为焦虑与消极,他们认为张欣曼暑假期间只顾待在家里玩,完全没有学习,开学一定会被来自大城市的室友全方位“碾压”,“开学就吊车尾,只能是一步落步步落,爸妈总是这么对我说”,张欣曼也曾尝试自我调节情绪,但父母总在一旁加重她的焦虑。

  宋娅茹谈到在12355热线咨询中,许多孩子的焦虑并非孩子个人的问题,更多时候可以从父母、从家庭和系统中找到原因。

  宋娅茹说:“像张欣曼的父母完全是将焦虑灾难化了,本质上是父母内在不自信和自卑,继而将这种过度担心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考上好大学,即将开启一段新生活,这本是一件好事,父母需要更多鼓励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理解、支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积极转变心态,让孩子将这种焦虑转化为持续努力的动力。”

  顾佳是南方某高校的准研究生,但她觉得这次开学比以往都要焦虑。

  本科4年,顾佳跟室友们相处十分融洽,大家做什么都集体行动,上课、完成小组作业、周末出游,一同考研备考,“我非常依赖室友,干什么都会拉着她们陪我。都说读研以后非常忙碌,我很担心没办法跟研究生室友成为好朋友,以后做什么都要独自行动,想想都很难过。”

  一定要跟室友做好朋友吗?陈武认为能否成为好朋友与双方是否住在一起无关,与双方的兴趣是否相投有关,“不必对寝室间的舍友关系抱有过高的期待,或是过低的想象,顺其自然相处就好”。

  “许多社恐型同学过于看重寝室关系,因为她们的生活圈子只有寝室那么大。其实可以将视野开拓些,主动将生活圈层扩大,尝试与不同的人交往,就不会过于执着是否能够与室友做好朋友了。”陈武说,“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在大学中遇到好朋友是幸运,没遇到自己也要过得很好,修炼自己独处自立的能力,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与顾佳恰巧相反,开学即将升入大二的唐乐十分享受独自生活,但同时也在为不合群被室友孤立而焦虑。

  大一时,唐乐也曾为维护寝室关系接受室友一同集体行动,但她发现维持宿舍步调一致的代价就是牺牲掉许多自己的时间,加上与室友们没有共同话题,一起出去玩很难融入。之后唐乐开始拒绝室友们一起出去玩、一起上课的邀请,宿舍变成了“三加一”的状态。

  “放假前与一位室友因为一些小事闹矛盾,暑假期间宿舍群里都没人跟我说话,我很担心开学会被孤立。”唐乐焦虑地说,“虽然我不想跟大家做什么都黏在一起,但更不想把宿舍关系搞尴尬”。

  合群就没有自我,在陈武看来是一个很极端的认知,“合群与保持自我并不矛盾,之所以存在矛盾是因为处理方式有问题”。

  “人际交往是可以灵活变通的,并非融入群体就失去自我,也并非独自活动就能保持自我。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边界感的问题。对于自己不想参加的集体活动,可以心平气和地跟室友讲清楚,同时也可以邀请室友一同参与到你喜欢的活动当中。”陈武说,“在与室友相处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你什么都不说,别人自然就会认为你很难相处,很难融入。”

  近几年,多所高校都推出线上自选床位的新模式,宿舍、床位、舍友不再是“开盲盒”,而是将选择权交到了学生手里。在此基础上,更有学生自发式投“简历”找舍友,“组团”式选宿舍。

  宋娅茹认为无论是否能找到与自己适配的室友,在大学生活中与他人相处都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在相处中保有相对独立性,拥有独处的能力,最理想的是既能合群,又能独处;第二,学会互相平等尊重,尊重他人的隐私与生活习惯,不一味去讨好他人,也不一味去要求他人;第三,在交往中需要设立各自的边界感,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循序渐进的,过度紧密的关系会让双方失去自我和寝室空间,他人也很难融入;最后,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双赢的理念,多换位思考,在沟通中只有具备双赢的理念关系才能和谐成功。

  在采访最后,宋娅茹表示寝室关系千头万绪,遇到事情不能正常面对时,一定要找到合适途径把心中的困惑和苦恼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沟通,可以拨打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12355热线电话。12355是共青团中央权益部设立的专门面向青少年提供服务的热线电话,旨在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法律咨询援助。

  正如陈武所说:“要相信沟通的力量,沟通一定能够带来改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一一、张欣曼、顾佳、唐乐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2022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