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深夜,中山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情况通报称,经核查,该校学生赵某某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符合相关规定。但赵某某存在生活不节俭、过度消费的行为,根据《中山大学本科生助学金管理办法》规定,决定终止其助学金发放。
尽管中山大学回应迅速、处置干脆,但争议尚未平息。有人认为,既然该生被认定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符合相关规定,就应该获得助学金,贫困生就不配看演唱会、用好一点的电脑手机吗?也有人认为,既然该生因过度消费被取消资格,说明举报没有虚构事实,那么,一个拥有价值两万元“苹果四件套”,买一千五百元演唱会门票的学生,怎么会是贫困生?与“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符合相关规定”是不是存在矛盾?
近来发生的几起助学金风波,争议点相似——领取助学金的学生消费了与传统意义中“贫困生”身份不匹配的商品,被质疑学校在助学金发放中暗箱操作。那么,问题来了,高价电子产品、高价娱乐商品,是不是与助学金不能共存?过度消费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只要家庭困难的材料是真实有效的,认定程序是没有问题的,助学金的使用途径就没必要干涉呢?
我们首先要清楚助学金的性质。助学金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出资,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的帮扶计划。数据显示,去年国家助学金资助高校学生1221.42万人次,金额467.4亿元。它属于一种惠民生的兜底项目,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只有实现分配正义,才能让它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最大化。专款就当专用,对助学金的使用做出限制性的规定是必要的。中山大学的助学金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规定,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就应该退出助学金资格。
问题的一面是学校在助学金评定时的程序是不是科学与公平。学生提供了证明材料,可谁来核实这些材料与真实情况之间有没有差距?如果父母贫困,可亲戚朋友的资助已足够学生消费,这种情况还有资格吗?再比如,学校在助学金评定办法中常有学生评议环节,会不会让助学金评定被“人情分”异化?
问题的另一面则是伴随着经济增长,消费环境在改变,客观上,有些消费比如手机电脑,对于学习确有帮助,买配置好一点的可能更具性价比。主观上,同样一笔钱怎么使用才算是合理和必须,每个人也有不同认识,有人觉得三餐有肉是必需品,可能也有人愿意节衣缩食,优先满足精神需求。
助学金申领程序的公平正义,建立在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一点,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合理使用大数据的建议,有高校借助于学生的食堂消费数据,然后悄悄发放餐补,既科学有效,又能呵护贫困学生的尊严。助学金发放中,不妨也借助这类消费数据,从而发现那些真正生活困难,迫切需要帮助的学生。由此,也能筛选出那些虽然提供了材料,但日常实际消费却远超于自身消费水平的学生。大数据在筛查和可溯上,相比人工认定要客观真实得多。
同时,学校也不妨把频繁曝出的助学金争议,当成一个消费观教育的切入口。大学阶段是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重要转折期,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也是教育任务。
有研究发现,非现金消费正在干扰“量入为出”的概念,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其影响最深的正是年轻人。不能不考虑到,有些贫困学生反而更容易掉入超前消费的陷阱——他们渴望用奢侈消费来掩盖物质匮乏带来的自卑感。如果真存在这样的情况,那么,对学生的帮助不能因为取消助学金而结束。教育终究是要完善人,帮助人的。
学校在助学金发放中,既不能一发了之,也不能一扣了之。优化助学金的发放,是为了使助学金回归它的助学本源。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
11月15日深夜,中山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情况通报称,经核查,该校学生赵某某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符合相关规定。但赵某某存在生活不节俭、过度消费的行为,根据《中山大学本科生助学金管理办法》规定,决定终止其助学金发放。
尽管中山大学回应迅速、处置干脆,但争议尚未平息。有人认为,既然该生被认定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符合相关规定,就应该获得助学金,贫困生就不配看演唱会、用好一点的电脑手机吗?也有人认为,既然该生因过度消费被取消资格,说明举报没有虚构事实,那么,一个拥有价值两万元“苹果四件套”,买一千五百元演唱会门票的学生,怎么会是贫困生?与“程序规范、材料齐全,符合相关规定”是不是存在矛盾?
近来发生的几起助学金风波,争议点相似——领取助学金的学生消费了与传统意义中“贫困生”身份不匹配的商品,被质疑学校在助学金发放中暗箱操作。那么,问题来了,高价电子产品、高价娱乐商品,是不是与助学金不能共存?过度消费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只要家庭困难的材料是真实有效的,认定程序是没有问题的,助学金的使用途径就没必要干涉呢?
我们首先要清楚助学金的性质。助学金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出资,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的帮扶计划。数据显示,去年国家助学金资助高校学生1221.42万人次,金额467.4亿元。它属于一种惠民生的兜底项目,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只有实现分配正义,才能让它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最大化。专款就当专用,对助学金的使用做出限制性的规定是必要的。中山大学的助学金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规定,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就应该退出助学金资格。
问题的一面是学校在助学金评定时的程序是不是科学与公平。学生提供了证明材料,可谁来核实这些材料与真实情况之间有没有差距?如果父母贫困,可亲戚朋友的资助已足够学生消费,这种情况还有资格吗?再比如,学校在助学金评定办法中常有学生评议环节,会不会让助学金评定被“人情分”异化?
问题的另一面则是伴随着经济增长,消费环境在改变,客观上,有些消费比如手机电脑,对于学习确有帮助,买配置好一点的可能更具性价比。主观上,同样一笔钱怎么使用才算是合理和必须,每个人也有不同认识,有人觉得三餐有肉是必需品,可能也有人愿意节衣缩食,优先满足精神需求。
助学金申领程序的公平正义,建立在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一点,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合理使用大数据的建议,有高校借助于学生的食堂消费数据,然后悄悄发放餐补,既科学有效,又能呵护贫困学生的尊严。助学金发放中,不妨也借助这类消费数据,从而发现那些真正生活困难,迫切需要帮助的学生。由此,也能筛选出那些虽然提供了材料,但日常实际消费却远超于自身消费水平的学生。大数据在筛查和可溯上,相比人工认定要客观真实得多。
同时,学校也不妨把频繁曝出的助学金争议,当成一个消费观教育的切入口。大学阶段是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重要转折期,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也是教育任务。
有研究发现,非现金消费正在干扰“量入为出”的概念,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其影响最深的正是年轻人。不能不考虑到,有些贫困学生反而更容易掉入超前消费的陷阱——他们渴望用奢侈消费来掩盖物质匮乏带来的自卑感。如果真存在这样的情况,那么,对学生的帮助不能因为取消助学金而结束。教育终究是要完善人,帮助人的。
学校在助学金发放中,既不能一发了之,也不能一扣了之。优化助学金的发放,是为了使助学金回归它的助学本源。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