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5日电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15日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经过努力,过去十年我国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中宣部15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有关情况。会上,有记者提问称,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我国水生态环境状况发生哪些变化?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
黄润秋表示,水是环境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殷殷期盼,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他指出,转折性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我们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制修订了《长江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还制定了20多部相关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夯实了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基础。抓住机构改革的机遇,在七大流域设立了水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强化了水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管。”
黄润秋称,“十四五”国控断面总数从1940个增加到了3641个,实现了十大流域、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水体省市界、重要水功能区“四个全覆盖”。推动建立了跨省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这些年,安徽、浙江等18个省份在新安江、赤水河等13个流域探索开展了跨省流域上下游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第二,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方面,各地累计排查发现长江入河排污口6万多个,围绕“三磷”治理、劣V类国控断面整治等立行立改了1.6万多个违法问题,长江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II类水质标准。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方面,已经完成黄河上游及部分中游河段1.7万余个排污口的排查,实现了黄河干流全线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的标准。
在提升城市水环境方面,这些年生态环境部和相关部门一起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基本消除了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过去,黑臭水体在城市里是老百姓反映的突出问题,现在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污水管网达到9.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圈多。1200多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在保障饮用水安全方面,“我们开展了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累计完成了2804个水源地1万多个问题的排查整治,让群众的‘水缸子’更加安全。”黄润秋说。
第三,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加强了河湖岸线的保护修复,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中,腾退的长江岸线就达到了162公里,滩岸复绿达到1213万平方米,长江岸线的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针对太湖、巢湖、滇池、洱海等富营养湖泊,加快了湖泊周边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退圩还湖、严格实施氮磷管控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遏制了填湖造地、侵占湖泊水域岸线及违法采砂采矿等违法行为。
黄润秋表示,经过努力,过去十年我国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各地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水污染治理的典型。比如,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水质过去长期是劣V类,雄安新区设立以后,河北省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2021年,白洋淀淀区以及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III标准,实现了从劣V类到III类的跨越性突破。
“不管是水质也好,湖岸的生态景观也好,白洋淀成为一道人水和谐的亮丽风景线。白洋淀里多年没有见到的鳑鲏鱼等一些土著鱼类也在逐渐得到恢复,野生鸟类增加到237种,鱼虾成群、水鸟翔集的生态美景再次显现,华北平原的明珠重放异彩。2021年,全国有18个案例入选到第一批美丽河湖的优秀案例,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他指出。
黄润秋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将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转变,尤其是加大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补齐短板、提高质效,不断把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深入,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
中新网9月15日电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15日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经过努力,过去十年我国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中宣部15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有关情况。会上,有记者提问称,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我国水生态环境状况发生哪些变化?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
黄润秋表示,水是环境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殷殷期盼,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他指出,转折性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我们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制修订了《长江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还制定了20多部相关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夯实了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基础。抓住机构改革的机遇,在七大流域设立了水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强化了水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管。”
黄润秋称,“十四五”国控断面总数从1940个增加到了3641个,实现了十大流域、地级及以上城市、重要水体省市界、重要水功能区“四个全覆盖”。推动建立了跨省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这些年,安徽、浙江等18个省份在新安江、赤水河等13个流域探索开展了跨省流域上下游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第二,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方面,各地累计排查发现长江入河排污口6万多个,围绕“三磷”治理、劣V类国控断面整治等立行立改了1.6万多个违法问题,长江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II类水质标准。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方面,已经完成黄河上游及部分中游河段1.7万余个排污口的排查,实现了黄河干流全线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的标准。
在提升城市水环境方面,这些年生态环境部和相关部门一起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基本消除了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过去,黑臭水体在城市里是老百姓反映的突出问题,现在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污水管网达到9.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圈多。1200多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在保障饮用水安全方面,“我们开展了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累计完成了2804个水源地1万多个问题的排查整治,让群众的‘水缸子’更加安全。”黄润秋说。
第三,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加强了河湖岸线的保护修复,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中,腾退的长江岸线就达到了162公里,滩岸复绿达到1213万平方米,长江岸线的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针对太湖、巢湖、滇池、洱海等富营养湖泊,加快了湖泊周边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退圩还湖、严格实施氮磷管控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遏制了填湖造地、侵占湖泊水域岸线及违法采砂采矿等违法行为。
黄润秋表示,经过努力,过去十年我国水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各地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水污染治理的典型。比如,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水质过去长期是劣V类,雄安新区设立以后,河北省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2021年,白洋淀淀区以及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III标准,实现了从劣V类到III类的跨越性突破。
“不管是水质也好,湖岸的生态景观也好,白洋淀成为一道人水和谐的亮丽风景线。白洋淀里多年没有见到的鳑鲏鱼等一些土著鱼类也在逐渐得到恢复,野生鸟类增加到237种,鱼虾成群、水鸟翔集的生态美景再次显现,华北平原的明珠重放异彩。2021年,全国有18个案例入选到第一批美丽河湖的优秀案例,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他指出。
黄润秋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将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转变,尤其是加大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补齐短板、提高质效,不断把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深入,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