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杂志社官网

100条定律|网络舆情的1%法则

时间:2024-06-13来源:黑鸟智库微信公众号点击量:100

1%法则,也称作参与不均定律,是指社交媒体用户只有1%会积极创造内容,9%会进一步参与讨论,如点赞、分享,90%只是浏览些内容,并不参与互动。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曾提出著名定律:80/20定律 (80/20法则)。他在研究中发现,意大利80%的收入来自于20%人口,于是提出80%的产出来自20%的投入这个重要定律。后来,这个定律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意指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因子则占多数,只要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80/20定律也被运用于内容生产领域,即80%的内容是由20%的用户制造。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让80/20定律变得更加极端,即只有极少数人创造内容,少数人参与互动,其余大多数人仅仅是浏览。2006年,美国知名网站设计师杰柯柏·尼尔森(Jakob Nielsen,2005年提出十项使用者体验设计优化原则)发表文章阐述了一个现象,即社交媒体用户只有1%(重度创作者)会积极创造内容,9%会进一步参与讨论(如点赞、分享),90%只是浏览些内容,并不参与互动。尼尔森将它称为“参与不均”(Participation Inequality),并以一个1:9:90的金字塔作为模型,称作网络内容的1%法则。维基百科则把1%法则进一步细化为“0.003/0.2/99.8”,提出网上只有极少数人(十万分之三)会发表原创内容。

这个经验法则得到不少验证。当一个互联网应用和服务达到某种早期的大数(如10 万、100 万月活跃用户),如果重度创作者的比例维持在1%以上甚至达2%、3%,就表明经营推广效果非常好。雅虎发展战略部副总裁布拉德利·霍罗维茨在研究用户使用雅虎社群、图片共享网站Flickr和Wikipedia后的共同点后认为,1%法则是对的。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的研究表明,Wikipedia近一半编辑工作是由2.5%的用户完成。如果以2008年8月的中文维基百科为例,当时拥有注册用户超过24万、202786个条目和超过400万次编辑。但活跃用户的贡献却占据大多数内容。编辑次数超过1000次的用户有300多名,他们的编辑次数占了编辑总次数的75%,编辑次数超过10000次的35名用户,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编辑次数。

1%法则,现已成为网络内容创作的规律性现象。网站如果有100个用户,那么只有1个用户会创造内容,9个用户会参与互动(评论或提供改进意见),其他90个用户仅是浏览打酱油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用户习惯成为读者,而不是创作者。无论是Wikipedia、YouTube,还是Yahoo Groups,基本符合1%法则。以YouTube每月2000万活跃用户时计算,每天1亿下载量,而上传量仅65000个,相当于1538个下载中只有一个上传,“创造内容者:内容消费者”的比例仅为0.5%。MR JAMIE(杰米先生)网站也出现类似情况,每天5000-10000名访问者,只有500-1000人会点赞、分享,不到50人留言发表评论。Church消费者博客的研究也显示,Wikipedia的50%内容由0.7%的用户提供,超过70%的文章由1.8%的用户提供。Yahoo的Bradley Horowitz发现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Yahoo社群,“1%的用户会创建一个群;10%的用户会积极在群中讨论,也会自己实实在在写点内容,但是100%的用户都能从中获益”。

2014年,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副教授沈菲分析全球75个国家的新闻时政类论坛,发现积极参与表达的人并不多,大多数论坛帖子的回帖率都很低,平均水平是100人看帖2-4个人回复。因此,网络论坛的“看帖不回帖,xxxxx”的粗言,可看作是对潜水者的鞭策。2016年皮尤调查显示,尽管很多美国人已将社交媒体视为重要的新闻获取工具,但他们很少参与新闻互动。只有约四分之一(26%)的新闻用户经常点击社交媒体的报道链接,经常点赞的人数占比16%。对新闻进行评论、分享、讨论的用户比例分别占比8%、11%和5%。

25.jpg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普及发展,特别是即时通讯应用大量普及和人们对简短信息接受度的提高,大大减少了创造内容的阻碍。很多普通用户希望能够成为意见领袖和网红,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分享去传播。因此,1%法则的1%,并不是一个常数,在不同网站会有不同表现,从1%到10%各种情况不等。如,推特用户的活跃性、集中度会超过社交媒体的一般水平。2011年《哈佛商业评论》研究报告显示,10%的推特用户发出超过90%的信息,而在一般社交媒体最活跃的10%的用户仅发出30%的信息。

无论实际比例是否完全符合1:9:90比例,但多数网站用户基本可分为三类,1%的深度用户,9%的轻度用户,90%的游客用户。1%的深度用户,会花费大量时间分享内容,或创建百科词条,或为一间餐厅写100条点评,或为一部电影写数千字观后感。9%的轻度用户,偶尔会分享内容,他们会偏向某个话题,关心对自己有用的信息。90%的游客用户,不会贡献内容,只获取信息,但他们是流量的重要贡献者。无论是哪一类用户,对一个网站来说都是重要资源。因此,作为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提供商,对深度、轻度和游客用户都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把他们留住,因为轻度用户可能转化为深度用户,游客用户可能转化为轻度用户,如果吸引用户的措施不得当,这个过程也是可逆的,深度用户变为轻度用户,轻度用户变为游客用户,游客用户直接流失,那么收割流量的目标也就会落空。

作者介绍:张鸫,原中央机关网络舆情处长,人民日报社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资深研究员、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校外导师。曾以笔名出版《操纵:大数据时代的全球舆论战》《效应:舆论传播的100个定律》《监视帝国:棱镜掌握一切》《2020:世界网络大战》《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网络战争:互联网改变世界简史》等著作。

40.jpg



编辑:骆婧文
头条
要闻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学习强国 中华网 环球网 澎湃新闻 新京报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神州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265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100条定律|网络舆情的1%法则

时间:2024-06-13来源:黑鸟智库微信公众号

1%法则,也称作参与不均定律,是指社交媒体用户只有1%会积极创造内容,9%会进一步参与讨论,如点赞、分享,90%只是浏览些内容,并不参与互动。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曾提出著名定律:80/20定律 (80/20法则)。他在研究中发现,意大利80%的收入来自于20%人口,于是提出80%的产出来自20%的投入这个重要定律。后来,这个定律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意指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因子则占多数,只要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80/20定律也被运用于内容生产领域,即80%的内容是由20%的用户制造。但是,互联网的出现,让80/20定律变得更加极端,即只有极少数人创造内容,少数人参与互动,其余大多数人仅仅是浏览。2006年,美国知名网站设计师杰柯柏·尼尔森(Jakob Nielsen,2005年提出十项使用者体验设计优化原则)发表文章阐述了一个现象,即社交媒体用户只有1%(重度创作者)会积极创造内容,9%会进一步参与讨论(如点赞、分享),90%只是浏览些内容,并不参与互动。尼尔森将它称为“参与不均”(Participation Inequality),并以一个1:9:90的金字塔作为模型,称作网络内容的1%法则。维基百科则把1%法则进一步细化为“0.003/0.2/99.8”,提出网上只有极少数人(十万分之三)会发表原创内容。

这个经验法则得到不少验证。当一个互联网应用和服务达到某种早期的大数(如10 万、100 万月活跃用户),如果重度创作者的比例维持在1%以上甚至达2%、3%,就表明经营推广效果非常好。雅虎发展战略部副总裁布拉德利·霍罗维茨在研究用户使用雅虎社群、图片共享网站Flickr和Wikipedia后的共同点后认为,1%法则是对的。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的研究表明,Wikipedia近一半编辑工作是由2.5%的用户完成。如果以2008年8月的中文维基百科为例,当时拥有注册用户超过24万、202786个条目和超过400万次编辑。但活跃用户的贡献却占据大多数内容。编辑次数超过1000次的用户有300多名,他们的编辑次数占了编辑总次数的75%,编辑次数超过10000次的35名用户,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编辑次数。

1%法则,现已成为网络内容创作的规律性现象。网站如果有100个用户,那么只有1个用户会创造内容,9个用户会参与互动(评论或提供改进意见),其他90个用户仅是浏览打酱油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用户习惯成为读者,而不是创作者。无论是Wikipedia、YouTube,还是Yahoo Groups,基本符合1%法则。以YouTube每月2000万活跃用户时计算,每天1亿下载量,而上传量仅65000个,相当于1538个下载中只有一个上传,“创造内容者:内容消费者”的比例仅为0.5%。MR JAMIE(杰米先生)网站也出现类似情况,每天5000-10000名访问者,只有500-1000人会点赞、分享,不到50人留言发表评论。Church消费者博客的研究也显示,Wikipedia的50%内容由0.7%的用户提供,超过70%的文章由1.8%的用户提供。Yahoo的Bradley Horowitz发现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Yahoo社群,“1%的用户会创建一个群;10%的用户会积极在群中讨论,也会自己实实在在写点内容,但是100%的用户都能从中获益”。

2014年,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副教授沈菲分析全球75个国家的新闻时政类论坛,发现积极参与表达的人并不多,大多数论坛帖子的回帖率都很低,平均水平是100人看帖2-4个人回复。因此,网络论坛的“看帖不回帖,xxxxx”的粗言,可看作是对潜水者的鞭策。2016年皮尤调查显示,尽管很多美国人已将社交媒体视为重要的新闻获取工具,但他们很少参与新闻互动。只有约四分之一(26%)的新闻用户经常点击社交媒体的报道链接,经常点赞的人数占比16%。对新闻进行评论、分享、讨论的用户比例分别占比8%、11%和5%。

25.jpg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普及发展,特别是即时通讯应用大量普及和人们对简短信息接受度的提高,大大减少了创造内容的阻碍。很多普通用户希望能够成为意见领袖和网红,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分享去传播。因此,1%法则的1%,并不是一个常数,在不同网站会有不同表现,从1%到10%各种情况不等。如,推特用户的活跃性、集中度会超过社交媒体的一般水平。2011年《哈佛商业评论》研究报告显示,10%的推特用户发出超过90%的信息,而在一般社交媒体最活跃的10%的用户仅发出30%的信息。

无论实际比例是否完全符合1:9:90比例,但多数网站用户基本可分为三类,1%的深度用户,9%的轻度用户,90%的游客用户。1%的深度用户,会花费大量时间分享内容,或创建百科词条,或为一间餐厅写100条点评,或为一部电影写数千字观后感。9%的轻度用户,偶尔会分享内容,他们会偏向某个话题,关心对自己有用的信息。90%的游客用户,不会贡献内容,只获取信息,但他们是流量的重要贡献者。无论是哪一类用户,对一个网站来说都是重要资源。因此,作为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提供商,对深度、轻度和游客用户都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把他们留住,因为轻度用户可能转化为深度用户,游客用户可能转化为轻度用户,如果吸引用户的措施不得当,这个过程也是可逆的,深度用户变为轻度用户,轻度用户变为游客用户,游客用户直接流失,那么收割流量的目标也就会落空。

作者介绍:张鸫,原中央机关网络舆情处长,人民日报社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资深研究员、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校外导师。曾以笔名出版《操纵:大数据时代的全球舆论战》《效应:舆论传播的100个定律》《监视帝国:棱镜掌握一切》《2020:世界网络大战》《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网络战争:互联网改变世界简史》等著作。

40.jpg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2022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