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杂志社官网

100条定律|逆火效应

时间:2024-06-18来源:黑鸟智库微信公众号点击量:278

逆火效应(back fire effect),是指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这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的观念已经形成,你对他们的任何一个反驳都可能成为反过来伤到自己的子弹。更正信息的行为就像是一把逆火的枪,虽然没有射出子弹,但却击中了谣言,让更正后的(或原本)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当在人被动的接受他人信息轰炸时,会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既有观点不受外来信息的侵害的本能。慢慢的,逆火效应就会让你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少,最终把自己的看法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实。

2006年,密西根大学的布伦丹•奈恩和乔治亚州立大学的杰森•雷夫勒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伪造了几则政治新闻,请来一批实验对象,先请他们阅读伪造的新闻,再阅读真实消息。例如,第一则新闻是美军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第二则真实的消息是美军在伊拉克什么也没发现。实验结果让人意外,那些实验对象在阅读完美军没有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道时,反而更加相信第一则假消息。研究人员随后又在别的话题上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又一次发现,如果更正的消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心理学家说,这样的故事就像剧本一样。我们可以决定安排剧本的情节按照自己的喜好发展。人们接受信息不是看其真实性,而是看其合不合自己的口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奇怪、荒诞的说法会拒绝科学、理性和事实,一些人受骗后非要打钱给骗子,警察和银行怎么解释都不信,怎么拦都拦不住。

逆火效应在互联网上更是表现明显。网上不实信息泛滥,政府、精英和主流媒体的更正信息就像一把把逆火的枪,因为与很多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结果没能射出打中谣言的子弹,却适得其反,加深对错误信息的信任,让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故后的抢盐风波也可作为逆火效应的另一例证。当时有谣言称核辐射污染了海盐导致国内食盐供应短缺,引发多个沿海城市出现抢购碘盐风潮,很多超市食盐在数天之内就被抢光。尽管随后就有专家出来辟谣,但是抢盐风波并未就此停止,据媒体报道,某些城镇抢购风潮甚至愈演愈烈。

很多研究发现,逆火效应与信息接收者的自我认知有关,当新信息超出了接收者的自我认知时,会激发接收者的负面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会阻碍对新信息的认知和理解接受能力,从而影响人们对新信息的有效消化。这与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即人们有动力去维护自我的完整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老年人总是坚持购买假冒伪劣的保健品,不管子女怎样说也无济于事。你摆事实讲道理以更正某人的错误观念,反而使他的错误观念更根深蒂固;你接受一个观点后,会本能地拒斥与之相反的信息,从而捍卫自己的认知权威不受挑战。从记忆生成角度来看,大脑神经元在一次次接受刺激后就会逐渐被强化,当我们坚信一个观点时,同时也就是反复强化了神经元,从而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当自身的观念被攻击时,就激发了愤怒和惊慌的感受,跟自己被攻击差不多,就会想要捍卫自己的观点,很难去接受新的观点。当你收到一条负面的评论、偶像被人诋毁、观点受到挑战,你便开始搜集数据,寻找信息,试图找到对方的弱点将其击破。在此过程中,你的脑中会形成新的神经连接,令原本的观点变得更加坚定。追星族喜欢某个明星或者人物,就更倾向于接受其正面的新闻信息,如果发现负面新闻,就会想要用尽一切办法保护心目中的那个完美偶像,追星程度严重的话就会出现“一粉顶十黑”情况。

逆火效应导致一些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驳斥错误信息或谣言时面临较大困难。不过,从逆火效应成因上可获得若干启示。更正信息应接近受众语言偏好。世界卫生组织和疾控中心曾为非洲社会的埃博拉病毒谣言头疼,当地人有的认为喝盐水能够预防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发声明,这种无效的方法已经让多人丧命。仅通过提供科学事实是不足以改变人们的信念的。所以后来采取一种相对耗时但更有效的方法:跟当地被人们信任的社区领袖合作,一个一个村子做工作。回应适时权威性,有专业部门和高层出来说法。逆火效应有时可以被“权威效应”轻易攻破,因相信权威是迅速判断真假的捷径。打破谣言需要铁证,俗话说“空口无凭”,可靠证据不仅能够还原事件真相,还能够消除公众疑虑和猜疑,能够增强公众的信任感。

需要看到,有时更正错误信息的行为即使产生正向作用,但是同样也会伴随副作用。一份美国调查发现,大约43%的大众认为流感疫苗会带来流感,美国疾病防控中心因此在官网发布科普文章,来更正这个流传的谣言。研究人员研究了传播效果,发现科普文章很显著的改善了大众的误解,相信谣言的人数数据大约降了20%,但是伴随着这个下降的还有人们去接种流感疫苗的意愿,对那些原来深信流感疫苗能带来流感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更加不愿去接种疫苗。“2017我国网民的食品安全信任与食品谣言调查”报告,对于“日本核辐射海鲜”和“鲜虾体内藏满寄生虫”等谣言信息,受调查网民中仍有无法判断或判断错误的情况。专家发现,在权威部门、权威专家辟谣时,有时会先展示谣言的具体内容,再提供针对性辟谣信息,无意中导致谣言再次传播;或者在辟谣信息中过度使用不同证据和科学分析,反而导致公众更易于接受相对简单直观的谣言信息,心理上排斥相对科学严谨的辟谣信息,这就是辟谣过程中的“逆火效应”,“也就是说,本来出发点很好的辟谣过程无意中强化了一些谣言的负面影响。”


编辑:骆婧文
头条
要闻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学习强国 中华网 环球网 澎湃新闻 新京报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神州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265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100条定律|逆火效应

时间:2024-06-18来源:黑鸟智库微信公众号

逆火效应(back fire effect),是指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这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的观念已经形成,你对他们的任何一个反驳都可能成为反过来伤到自己的子弹。更正信息的行为就像是一把逆火的枪,虽然没有射出子弹,但却击中了谣言,让更正后的(或原本)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当在人被动的接受他人信息轰炸时,会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既有观点不受外来信息的侵害的本能。慢慢的,逆火效应就会让你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少,最终把自己的看法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实。

2006年,密西根大学的布伦丹•奈恩和乔治亚州立大学的杰森•雷夫勒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伪造了几则政治新闻,请来一批实验对象,先请他们阅读伪造的新闻,再阅读真实消息。例如,第一则新闻是美军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第二则真实的消息是美军在伊拉克什么也没发现。实验结果让人意外,那些实验对象在阅读完美军没有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道时,反而更加相信第一则假消息。研究人员随后又在别的话题上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又一次发现,如果更正的消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心理学家说,这样的故事就像剧本一样。我们可以决定安排剧本的情节按照自己的喜好发展。人们接受信息不是看其真实性,而是看其合不合自己的口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奇怪、荒诞的说法会拒绝科学、理性和事实,一些人受骗后非要打钱给骗子,警察和银行怎么解释都不信,怎么拦都拦不住。

逆火效应在互联网上更是表现明显。网上不实信息泛滥,政府、精英和主流媒体的更正信息就像一把把逆火的枪,因为与很多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结果没能射出打中谣言的子弹,却适得其反,加深对错误信息的信任,让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故后的抢盐风波也可作为逆火效应的另一例证。当时有谣言称核辐射污染了海盐导致国内食盐供应短缺,引发多个沿海城市出现抢购碘盐风潮,很多超市食盐在数天之内就被抢光。尽管随后就有专家出来辟谣,但是抢盐风波并未就此停止,据媒体报道,某些城镇抢购风潮甚至愈演愈烈。

很多研究发现,逆火效应与信息接收者的自我认知有关,当新信息超出了接收者的自我认知时,会激发接收者的负面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会阻碍对新信息的认知和理解接受能力,从而影响人们对新信息的有效消化。这与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即人们有动力去维护自我的完整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老年人总是坚持购买假冒伪劣的保健品,不管子女怎样说也无济于事。你摆事实讲道理以更正某人的错误观念,反而使他的错误观念更根深蒂固;你接受一个观点后,会本能地拒斥与之相反的信息,从而捍卫自己的认知权威不受挑战。从记忆生成角度来看,大脑神经元在一次次接受刺激后就会逐渐被强化,当我们坚信一个观点时,同时也就是反复强化了神经元,从而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当自身的观念被攻击时,就激发了愤怒和惊慌的感受,跟自己被攻击差不多,就会想要捍卫自己的观点,很难去接受新的观点。当你收到一条负面的评论、偶像被人诋毁、观点受到挑战,你便开始搜集数据,寻找信息,试图找到对方的弱点将其击破。在此过程中,你的脑中会形成新的神经连接,令原本的观点变得更加坚定。追星族喜欢某个明星或者人物,就更倾向于接受其正面的新闻信息,如果发现负面新闻,就会想要用尽一切办法保护心目中的那个完美偶像,追星程度严重的话就会出现“一粉顶十黑”情况。

逆火效应导致一些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驳斥错误信息或谣言时面临较大困难。不过,从逆火效应成因上可获得若干启示。更正信息应接近受众语言偏好。世界卫生组织和疾控中心曾为非洲社会的埃博拉病毒谣言头疼,当地人有的认为喝盐水能够预防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发声明,这种无效的方法已经让多人丧命。仅通过提供科学事实是不足以改变人们的信念的。所以后来采取一种相对耗时但更有效的方法:跟当地被人们信任的社区领袖合作,一个一个村子做工作。回应适时权威性,有专业部门和高层出来说法。逆火效应有时可以被“权威效应”轻易攻破,因相信权威是迅速判断真假的捷径。打破谣言需要铁证,俗话说“空口无凭”,可靠证据不仅能够还原事件真相,还能够消除公众疑虑和猜疑,能够增强公众的信任感。

需要看到,有时更正错误信息的行为即使产生正向作用,但是同样也会伴随副作用。一份美国调查发现,大约43%的大众认为流感疫苗会带来流感,美国疾病防控中心因此在官网发布科普文章,来更正这个流传的谣言。研究人员研究了传播效果,发现科普文章很显著的改善了大众的误解,相信谣言的人数数据大约降了20%,但是伴随着这个下降的还有人们去接种流感疫苗的意愿,对那些原来深信流感疫苗能带来流感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更加不愿去接种疫苗。“2017我国网民的食品安全信任与食品谣言调查”报告,对于“日本核辐射海鲜”和“鲜虾体内藏满寄生虫”等谣言信息,受调查网民中仍有无法判断或判断错误的情况。专家发现,在权威部门、权威专家辟谣时,有时会先展示谣言的具体内容,再提供针对性辟谣信息,无意中导致谣言再次传播;或者在辟谣信息中过度使用不同证据和科学分析,反而导致公众更易于接受相对简单直观的谣言信息,心理上排斥相对科学严谨的辟谣信息,这就是辟谣过程中的“逆火效应”,“也就是说,本来出发点很好的辟谣过程无意中强化了一些谣言的负面影响。”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2022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