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两代演员赴上海展示同一个剧目,是历史的对话。这部剧的特色就是说话,是最见演员台词功底的一个戏。希望观众能感受到演员依靠台词来完成的人物塑造和内容传递。”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说。
10月21日,经典剧目《哗变》在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上演,这是北京人艺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第二部剧目,由冯远征、吴刚、王刚、王雷等主演。通过呈现逼真的军事法庭现场,演绎被告、原告、检察官、辩护律师与证人间言辞犀利、逻辑缜密的质询与辩论,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人性博弈。
北京人艺剧目《哗变》剧照。主办方供图
诠释“话剧姓话”
力图带给观众思考
身着清一色的军服,演员们坐在舞台上,庄严、肃穆的氛围将观众迅速代入法庭。当质询开始,观众席鸦雀无声。演出过程中,高密度、快节奏的语言让辩论释放出巨大能量。观众凝神屏气,跟随剧情一起紧张、纠结、反问、探寻……演出结尾,一个出人意料的反转结局,让这场智谋与人性的较量尘埃落定,力图带给观众震撼心灵的冲击和思考。
《哗变》是北京人艺外国戏的代表作之一。1988年,由美国导演查尔顿·赫斯顿执导,朱旭、任宝贤等老一代艺术家主演。这样一部全部靠“话”支撑的清一色男性角色的话剧,在当时的话剧舞台独树一帜,让观众为之叫绝。
2006年,重排版《哗变》上演,曾经的副导演任鸣担任重排导演,冯远征、吴刚、王刚、王雷等演员接过这部名作,并演出至今。“《哗变》让我知道什么是正宗的话剧。”导演任鸣曾多次这样表示。
作为一部诠释了“话剧姓话”的舞台教科书,《哗变》在没有复杂动作调度的前提下,完全靠不同人物各具特色的语言塑造出了诸多有血有肉的形象,将事件全貌逐渐勾勒清晰,也成就了一部常演不衰的舞台佳作,更被誉为话剧舞台的教科书与试金石。
北京人艺剧目《哗变》剧照。主办方供图
“所有舞台行动都在内心里”
冯远征:台词处理是一种挑战
“所有的舞台行动都在内心里,你要坐在那里就能让观众看清楚。《哗变》是在台词和表演方面具有独特魅力的戏。”剧中饰演魁格的冯远征认为,这部剧对台词的处理对演员而言是一种挑战,而台词的环环相扣也与该剧的法庭主题相辅相成,让全剧精彩不断的同时也具备着相当的严谨性,使得《哗变》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性。
“这个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演出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因为台词量很大,词与词之间不能错,所以开演前后台非常安静,所有人都在默背词儿。”冯远征说。
他还表示,此次带这样一部话剧来到上海,北京人艺希望在展现经典的同时,还展示出特有的传承。和《茶馆》一样,由第一代演员阵容出演的《哗变》也曾在1988年来上海巡演并引起轰动;此次《哗变》由第二代阵容上演,是对人艺历史的呼应,也是对京沪文化交流、互促的延续。因此,这场演出对北京人艺和剧中每个成员来说都意义不凡。
北京人艺剧目《哗变》剧照。主办方供图
“节奏把控者”吴刚:
角色可以锻炼演员
北京人艺85班的冯远征、吴刚、王刚于2006年率先加入《哗变》,而后丁志诚、高冬平跟三位同窗相聚此剧,便有了北京人艺“五虎将”齐聚《哗变》的美谈。
作为台上两位能走动着说台词的演员之一,扮演格林渥的吴刚表示:“这个角色是这个戏节奏的把控者,在台上的走动也要走出节奏。同时,这部戏台词量非常大,逻辑性非常强,而且每一句都要说得精彩漂亮,把意思传递清楚。”
谈起表演挑战,吴刚表示,出演这部作品需要把剧本吃透,深层理解故事逻辑与人物背景,才能进行成功的演绎。“这个角色可以磨炼演员、锻炼演员。格林渥把控着整个戏的节奏,对演员而言真是万分难得的一次机会。”
饰演查理的王刚认为,这部戏可谓“演员演得过瘾,观众看得过瘾”。他表示,“演员在台上要调动观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使得台上台下有一种互动感。由于舞台上没有别的支点,演员用语言形成视像,让人身临其境。”
北京人艺剧目《哗变》剧照。主办方供图
话剧对演员是一次考核
“希望观众喜欢人艺风格”
“《哗变》就像是一次对演员的考核,也像是一块试金石,要求演员的基本功必须非常过硬和扎实。”饰演玛瑞克的王雷从23岁起就开始饰演这一角色,虽然已经对台词烂熟于心,但每次复排依然不敢松懈。他说,上海观众很热情,享受看戏,也热爱戏剧,希望他们能够了解和喜欢这部代表人艺风格的作品。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两代演员赴上海展示同一个剧目,是历史的对话。这部剧的特色就是说话,是最见演员台词功底的一个戏。希望观众能感受到演员依靠台词来完成的人物塑造和内容传递。”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说。
10月21日,经典剧目《哗变》在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上演,这是北京人艺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第二部剧目,由冯远征、吴刚、王刚、王雷等主演。通过呈现逼真的军事法庭现场,演绎被告、原告、检察官、辩护律师与证人间言辞犀利、逻辑缜密的质询与辩论,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人性博弈。
北京人艺剧目《哗变》剧照。主办方供图
诠释“话剧姓话”
力图带给观众思考
身着清一色的军服,演员们坐在舞台上,庄严、肃穆的氛围将观众迅速代入法庭。当质询开始,观众席鸦雀无声。演出过程中,高密度、快节奏的语言让辩论释放出巨大能量。观众凝神屏气,跟随剧情一起紧张、纠结、反问、探寻……演出结尾,一个出人意料的反转结局,让这场智谋与人性的较量尘埃落定,力图带给观众震撼心灵的冲击和思考。
《哗变》是北京人艺外国戏的代表作之一。1988年,由美国导演查尔顿·赫斯顿执导,朱旭、任宝贤等老一代艺术家主演。这样一部全部靠“话”支撑的清一色男性角色的话剧,在当时的话剧舞台独树一帜,让观众为之叫绝。
2006年,重排版《哗变》上演,曾经的副导演任鸣担任重排导演,冯远征、吴刚、王刚、王雷等演员接过这部名作,并演出至今。“《哗变》让我知道什么是正宗的话剧。”导演任鸣曾多次这样表示。
作为一部诠释了“话剧姓话”的舞台教科书,《哗变》在没有复杂动作调度的前提下,完全靠不同人物各具特色的语言塑造出了诸多有血有肉的形象,将事件全貌逐渐勾勒清晰,也成就了一部常演不衰的舞台佳作,更被誉为话剧舞台的教科书与试金石。
北京人艺剧目《哗变》剧照。主办方供图
“所有舞台行动都在内心里”
冯远征:台词处理是一种挑战
“所有的舞台行动都在内心里,你要坐在那里就能让观众看清楚。《哗变》是在台词和表演方面具有独特魅力的戏。”剧中饰演魁格的冯远征认为,这部剧对台词的处理对演员而言是一种挑战,而台词的环环相扣也与该剧的法庭主题相辅相成,让全剧精彩不断的同时也具备着相当的严谨性,使得《哗变》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性。
“这个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演出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因为台词量很大,词与词之间不能错,所以开演前后台非常安静,所有人都在默背词儿。”冯远征说。
他还表示,此次带这样一部话剧来到上海,北京人艺希望在展现经典的同时,还展示出特有的传承。和《茶馆》一样,由第一代演员阵容出演的《哗变》也曾在1988年来上海巡演并引起轰动;此次《哗变》由第二代阵容上演,是对人艺历史的呼应,也是对京沪文化交流、互促的延续。因此,这场演出对北京人艺和剧中每个成员来说都意义不凡。
北京人艺剧目《哗变》剧照。主办方供图
“节奏把控者”吴刚:
角色可以锻炼演员
北京人艺85班的冯远征、吴刚、王刚于2006年率先加入《哗变》,而后丁志诚、高冬平跟三位同窗相聚此剧,便有了北京人艺“五虎将”齐聚《哗变》的美谈。
作为台上两位能走动着说台词的演员之一,扮演格林渥的吴刚表示:“这个角色是这个戏节奏的把控者,在台上的走动也要走出节奏。同时,这部戏台词量非常大,逻辑性非常强,而且每一句都要说得精彩漂亮,把意思传递清楚。”
谈起表演挑战,吴刚表示,出演这部作品需要把剧本吃透,深层理解故事逻辑与人物背景,才能进行成功的演绎。“这个角色可以磨炼演员、锻炼演员。格林渥把控着整个戏的节奏,对演员而言真是万分难得的一次机会。”
饰演查理的王刚认为,这部戏可谓“演员演得过瘾,观众看得过瘾”。他表示,“演员在台上要调动观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使得台上台下有一种互动感。由于舞台上没有别的支点,演员用语言形成视像,让人身临其境。”
北京人艺剧目《哗变》剧照。主办方供图
话剧对演员是一次考核
“希望观众喜欢人艺风格”
“《哗变》就像是一次对演员的考核,也像是一块试金石,要求演员的基本功必须非常过硬和扎实。”饰演玛瑞克的王雷从23岁起就开始饰演这一角色,虽然已经对台词烂熟于心,但每次复排依然不敢松懈。他说,上海观众很热情,享受看戏,也热爱戏剧,希望他们能够了解和喜欢这部代表人艺风格的作品。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