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杂志社官网

乘长风破万里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时间:2025-01-02来源:新华社点击量:27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间洪流滚滚向前——

  2024年,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进入关键一年,全面深化改革扬帆再启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走过关键一程。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十余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考察视察,四次出访国外,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出席一系列重大活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推动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取得崭新成果。

  这一年,面对复杂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砥砺奋斗,取得很不平凡的发展成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乘长风破万里浪。当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复兴的曙光喷薄而出。


  (一)守正创新 开拓奋进——“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一副南岳衡山的对联,形容今日之中国在历史进程中的方位。

  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

  当时间行进到2024年,中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这是一个大变局的时代,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此时,距离“划时代”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过去40多年;距离“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有10年多时间。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时代给出新的命题,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呼唤再启新局的关键担当。

  2024年4月底,一则新华社消息通过电波,传遍大江南北——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7月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不到一个月,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山东考察调研,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听取意见建议。

在山东港口日照港煤炭泊位,货轮停泊卸煤(2024年12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在山东港口日照港煤炭泊位,货轮停泊卸煤(2024年12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日照港,海天辽阔,碧波荡漾。习近平总书记驻足码头边,临海迎风,远眺凝思。

  40多年来,正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让眼前这座曾经沉寂无闻的港口,迅速成长为“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从中,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

  新时代新征程,靠什么凝心聚力?靠什么推动发展?靠什么应对挑战?

  “党的二十大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历史性的战略抉择,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从2023年隆冬之时,到2024年的盛夏时节,历时7个多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擘画、组织调研、精心指导、把脉定向。

  2024年7月18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二层宴会厅,灯光璀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此举行。

  “通过!”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布,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一份标注时代的改革新蓝图诞生了,中国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

  2万余字的文件,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新征程改革“全景图”——

  锚定2035年,重点部署未来5年改革任务;以“六个坚持”,指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以“七个聚焦”,囊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牵住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又统筹推进其他各领域改革……

  当这份宏大而务实的改革新蓝图公布后,外媒纷纷评价,中国“即将到来的是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改革阶段”,“显示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

  “全党上下要齐心协力抓好《决定》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把推动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作为治国理政的关键抓手,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2024年10月,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启了一次行程密集的考察调研,从东南沿海到江淮大地,四天时间,两省四市,看大潮正起、千帆竞发。

 这是厦门港海天码头(2024年9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这是厦门港海天码头(2024年9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在福建厦门,对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在安徽合肥,察看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这是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局部(2024年11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局部(2024年11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

  从福建、安徽考察回京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要求领导干部“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切实做到“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以上率下,只争朝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举措、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凝聚改革共识,激发改革动力,推动改革落实。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发布,“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落地,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一系列事关全局、备受瞩目、含金量足的重磅改革举措密集出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风生水起,进一步激发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更新画卷铺展开来。


  (二)迎难而上 坚定信心——“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4年9月26日,北京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新闻报道中一句“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备受海内外关注。

  从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到二、三季度下行压力逐渐加大,此时中国经济正进入关键时刻、重要节点。

  降准降息,提振楼市股市,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针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议及时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

  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激发冰雪经济活力……各方面政策“组合拳”协同配合、精准发力。

  进入10月,社会预期和信心增强,中国经济明显回升,经济运行呈现“前高、中低、后扬”走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5%左右。

  正视困难、准确研判,沉着应变、综合施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彰显驾驭中国经济的非凡智慧和能力。

  回首过去一年中国经济走过的不平凡道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这是在湖北武汉拍摄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现场(2024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这是在湖北武汉拍摄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现场(2024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2024年11月14日,随着一辆新车驶出生产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走出坚实一步。

  一年来,从新兴产业积厚成势,到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质生产力展示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深刻阐释:“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成立两年多来成功孵化赋能200多家科技企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700余人。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同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交流时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科技+产业”,习近平总书记一年间反复强调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的浙江省建设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德清精益智能工厂,工人赶制履带式轻型组塔装置产品(2024年12月12日摄)。新华社发(谢尚国摄)

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的浙江省建设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德清精益智能工厂,工人赶制履带式轻型组塔装置产品(2024年12月12日摄)。新华社发(谢尚国摄)

  体制机制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产业布局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开辟新赛道,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勇闯无人区……创新驱动发展势头正劲,中国经济的动力活力竞相迸发。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力排名较上年上升一位至第11位,10年间上升了18位,是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高质量发展主旋律中,全国一盘棋的大合唱更加响亮。

  3月,长沙,聚焦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4月,重庆,研究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9月,兰州,部署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年间,习近平总书记接连主持召开3场专题座谈会,以战略和全局之谋,擘画区域协调发展新图景:“这些会议一届开一次,一个一个抓起来,一轮一轮抓下去,久久为功、步步深入,必有所成……”

  中央层面出台文件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地区发布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雄安新区首家落户央企总部中国星网竣工交付……中国大地上一个个区域板块相得益彰、相连成势,构成一盘大棋局。

  “坚持全国一盘棋,相互帮助,特别是沿海地区要帮助西部地区,发达地区要帮助欠发达地区,都要找准角色。”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

  “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不是什么都能做的,要有选择性地有所作为”……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部署下,各地立足自身所长奋勇争先,在大棋局中一一落子。

  下好这盘大棋,统筹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

  为“关键少数”上“开年第一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在地方考察时来到田间地头,总书记叮嘱“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

  推出近年来力度最大化债举措,有力推进保交房攻坚战,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一年来我国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

  2024年12月10日,习近平主席会见来华出席“1+10”对话会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外方代表高度评价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看好中国发展前景,认为中国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锚。

  “这些都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总结全年成绩。


  (三)人民至上 矢志不渝——“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青石板、红砖房、黄桷树……在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敞亮的社区会客厅、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饭菜飘香的社区食堂……都是社区居民的好去处。

  曾经远近闻名的“老破小”,经过城市更新,蝶变为传统新潮交融的新家园。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来到民主村社区,同大家唠起家常:“多少钱一份饭菜?”“运营方是哪里的?实现盈利了吗?”“一定要可持续。”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总书记语重心长。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

  稳增长、稳就业的压力始终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凸显,提升就业质量已经成为劳动者的迫切愿望……针对就业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从中央层面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顶层设计。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对保持就业总体稳定作出部署,提出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一系列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支撑下,2024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

  民生为大,民生为要。

这是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养老服务驿站一角(2024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这是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养老服务驿站一角(2024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从民生工程、基层治理到保供稳价,从托幼养老、入学就医到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跋山涉水、走村入户,这一年,老百姓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看得细、问得深、想得周全。

  从全国教育大会强调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到中央社会工作会议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指明方向,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到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百姓的身边事、关切事、贴心事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中不断得到回应。

  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是个大课题。

  冬日的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满目青绿、生机勃勃。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沿田埂走进菜地深处,细问蔬菜生长期、收割存储、销量价格。总书记最牵挂的,还是乡亲们的获得感:“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聊起收入,菜农叶祥松一五一十跟总书记“报账”。临走时,总书记微笑着探身向前,伸出手来。叶祥松迈前一步,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

  紧紧相握的手,连接的是人民领袖与人民的心。

  这一年,大棚里、田埂上、果林间、渔村内,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深入调研;

  看账本、话家常、聊困难、问需求,“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着眼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落地实施,壮大县域经济,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村民驾驶收割机进行卸粮作业(2024年10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村民驾驶收割机进行卸粮作业(2024年10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市西青区第六埠村。

  2023年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时,第六埠村也遭了灾。在村民杜洪刚家,习近平总书记同一家人亲切交谈,一笔一笔算灾情损失和灾后生产发展、就业增收账。

<p style="padding: 0px; color: rgb(77, 79, 83); font-family: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5FAE软雅黑", SimSun, "\\5B8B体", Arial; font-size: 18px; letter-spacing: 1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

编辑:李梓烨
推荐阅读
头条
要闻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学习强国 中华网 环球网 澎湃新闻 新京报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神州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265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乘长风破万里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时间:2025-01-02来源:新华社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间洪流滚滚向前——

  2024年,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进入关键一年,全面深化改革扬帆再启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走过关键一程。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十余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考察视察,四次出访国外,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出席一系列重大活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推动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取得崭新成果。

  这一年,面对复杂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砥砺奋斗,取得很不平凡的发展成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乘长风破万里浪。当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复兴的曙光喷薄而出。


  (一)守正创新 开拓奋进——“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一副南岳衡山的对联,形容今日之中国在历史进程中的方位。

  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

  当时间行进到2024年,中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这是一个大变局的时代,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此时,距离“划时代”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过去40多年;距离“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有10年多时间。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时代给出新的命题,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呼唤再启新局的关键担当。

  2024年4月底,一则新华社消息通过电波,传遍大江南北——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7月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不到一个月,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山东考察调研,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听取意见建议。

在山东港口日照港煤炭泊位,货轮停泊卸煤(2024年12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在山东港口日照港煤炭泊位,货轮停泊卸煤(2024年12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日照港,海天辽阔,碧波荡漾。习近平总书记驻足码头边,临海迎风,远眺凝思。

  40多年来,正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让眼前这座曾经沉寂无闻的港口,迅速成长为“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从中,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

  新时代新征程,靠什么凝心聚力?靠什么推动发展?靠什么应对挑战?

  “党的二十大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历史性的战略抉择,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从2023年隆冬之时,到2024年的盛夏时节,历时7个多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擘画、组织调研、精心指导、把脉定向。

  2024年7月18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二层宴会厅,灯光璀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此举行。

  “通过!”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布,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一份标注时代的改革新蓝图诞生了,中国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

  2万余字的文件,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新征程改革“全景图”——

  锚定2035年,重点部署未来5年改革任务;以“六个坚持”,指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以“七个聚焦”,囊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牵住经济体制改革“牛鼻子”,又统筹推进其他各领域改革……

  当这份宏大而务实的改革新蓝图公布后,外媒纷纷评价,中国“即将到来的是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改革阶段”,“显示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

  “全党上下要齐心协力抓好《决定》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把推动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作为治国理政的关键抓手,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2024年10月,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启了一次行程密集的考察调研,从东南沿海到江淮大地,四天时间,两省四市,看大潮正起、千帆竞发。

 这是厦门港海天码头(2024年9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这是厦门港海天码头(2024年9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在福建厦门,对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在安徽合肥,察看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这是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局部(2024年11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局部(2024年11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

  从福建、安徽考察回京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要求领导干部“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切实做到“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以上率下,只争朝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举措、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凝聚改革共识,激发改革动力,推动改革落实。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发布,“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落地,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一系列事关全局、备受瞩目、含金量足的重磅改革举措密集出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风生水起,进一步激发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更新画卷铺展开来。


  (二)迎难而上 坚定信心——“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4年9月26日,北京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新闻报道中一句“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备受海内外关注。

  从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到二、三季度下行压力逐渐加大,此时中国经济正进入关键时刻、重要节点。

  降准降息,提振楼市股市,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针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议及时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

  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激发冰雪经济活力……各方面政策“组合拳”协同配合、精准发力。

  进入10月,社会预期和信心增强,中国经济明显回升,经济运行呈现“前高、中低、后扬”走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5%左右。

  正视困难、准确研判,沉着应变、综合施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彰显驾驭中国经济的非凡智慧和能力。

  回首过去一年中国经济走过的不平凡道路,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这是在湖北武汉拍摄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现场(2024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这是在湖北武汉拍摄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现场(2024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2024年11月14日,随着一辆新车驶出生产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走出坚实一步。

  一年来,从新兴产业积厚成势,到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质生产力展示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深刻阐释:“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成立两年多来成功孵化赋能200多家科技企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700余人。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同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交流时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科技+产业”,习近平总书记一年间反复强调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的浙江省建设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德清精益智能工厂,工人赶制履带式轻型组塔装置产品(2024年12月12日摄)。新华社发(谢尚国摄)

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的浙江省建设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德清精益智能工厂,工人赶制履带式轻型组塔装置产品(2024年12月12日摄)。新华社发(谢尚国摄)

  体制机制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产业布局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开辟新赛道,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勇闯无人区……创新驱动发展势头正劲,中国经济的动力活力竞相迸发。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力排名较上年上升一位至第11位,10年间上升了18位,是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高质量发展主旋律中,全国一盘棋的大合唱更加响亮。

  3月,长沙,聚焦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4月,重庆,研究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9月,兰州,部署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年间,习近平总书记接连主持召开3场专题座谈会,以战略和全局之谋,擘画区域协调发展新图景:“这些会议一届开一次,一个一个抓起来,一轮一轮抓下去,久久为功、步步深入,必有所成……”

  中央层面出台文件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地区发布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雄安新区首家落户央企总部中国星网竣工交付……中国大地上一个个区域板块相得益彰、相连成势,构成一盘大棋局。

  “坚持全国一盘棋,相互帮助,特别是沿海地区要帮助西部地区,发达地区要帮助欠发达地区,都要找准角色。”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

  “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不是什么都能做的,要有选择性地有所作为”……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部署下,各地立足自身所长奋勇争先,在大棋局中一一落子。

  下好这盘大棋,统筹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

  为“关键少数”上“开年第一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在地方考察时来到田间地头,总书记叮嘱“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

  推出近年来力度最大化债举措,有力推进保交房攻坚战,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一年来我国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

  2024年12月10日,习近平主席会见来华出席“1+10”对话会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外方代表高度评价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看好中国发展前景,认为中国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锚。

  “这些都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总结全年成绩。


  (三)人民至上 矢志不渝——“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青石板、红砖房、黄桷树……在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敞亮的社区会客厅、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饭菜飘香的社区食堂……都是社区居民的好去处。

  曾经远近闻名的“老破小”,经过城市更新,蝶变为传统新潮交融的新家园。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来到民主村社区,同大家唠起家常:“多少钱一份饭菜?”“运营方是哪里的?实现盈利了吗?”“一定要可持续。”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总书记语重心长。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

  稳增长、稳就业的压力始终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凸显,提升就业质量已经成为劳动者的迫切愿望……针对就业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从中央层面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顶层设计。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对保持就业总体稳定作出部署,提出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一系列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支撑下,2024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

  民生为大,民生为要。

这是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养老服务驿站一角(2024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这是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养老服务驿站一角(2024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从民生工程、基层治理到保供稳价,从托幼养老、入学就医到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跋山涉水、走村入户,这一年,老百姓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看得细、问得深、想得周全。

  从全国教育大会强调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到中央社会工作会议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指明方向,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到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百姓的身边事、关切事、贴心事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中不断得到回应。

  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是个大课题。

  冬日的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满目青绿、生机勃勃。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沿田埂走进菜地深处,细问蔬菜生长期、收割存储、销量价格。总书记最牵挂的,还是乡亲们的获得感:“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聊起收入,菜农叶祥松一五一十跟总书记“报账”。临走时,总书记微笑着探身向前,伸出手来。叶祥松迈前一步,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

  紧紧相握的手,连接的是人民领袖与人民的心。

  这一年,大棚里、田埂上、果林间、渔村内,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深入调研;

  看账本、话家常、聊困难、问需求,“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着眼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落地实施,壮大县域经济,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村民驾驶收割机进行卸粮作业(2024年10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村民驾驶收割机进行卸粮作业(2024年10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市西青区第六埠村。

  2023年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时,第六埠村也遭了灾。在村民杜洪刚家,习近平总书记同一家人亲切交谈,一笔一笔算灾情损失和灾后生产发展、就业增收账。

<p style="padding: 0px; color: rgb(77, 79, 83); font-family: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5FAE软雅黑", SimSun, "\\5B8B体", Arial; font-size: 18px; letter-spacing: 1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

编辑:李梓烨
推荐阅读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2022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