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大抓“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污染防治按下“快捷键”,绿色发展步入“快车道”,山山水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山重披锦裳、“龙须沟”变成“景观河”、小流域治理“治”出幸福生活……群众尽享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
灰色矿山变美丽青山
立秋后,泾源县六盘山镇三关口,碧波清流映衬着满山深深浅浅的绿色,如画般的美景让游人流连忘返。
风景如画的三关口
三关口位于六盘山南麓弹筝峡口。由于山体石质优良,交通便捷,水资源丰富,这里曾经衍生了20余家石料场、2家大型水泥厂,500米长的黄金地段盘踞着10余家矿山开采企业。
距离三关口约2公里的集美村村民苏海龙清楚记得,那些年三关口烟尘漫天,常年一片灰蒙蒙,村民们都不敢开窗户。庄稼地里常年积着厚厚一层灰,麦子抽穗时,上面都是灰尘,洋芋的秧苗上也都覆盖着一层灰。紧邻采矿区的颉河河道也被无序堆放的砂石料一步步侵占,河水变得越来越浑浊。矿山开采和水泥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周边百姓生活。
是继续走一味索取资源的发展模式,还是另谋出路?
“当时周边村很多人都在水泥厂和矿山企业务工挣钱,一边是糟糕的环境,一边又是赖以生存的经济收入,这让我们难以取舍。”苏海龙说。
“2017年9月20日,三关口矿区里的石灰窑和工矿企业、水泥厂都被叫停了,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也没了。”村民陈东京回忆,“不让采矿,没了水泥厂,我们这么多人就业咋办?”“离开了矿山和水泥厂,以后的日子咋过?”村民们有些茫然。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利于地方长久发展,必须停止采矿。”泾源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说,与铁腕治污相比,更难的是该如何让开挖得满目疮痍的石头山披绿,让浑浊的河水重新变清。为了在石头山上把树栽活,泾源县采用了科学修复技术,将铁丝网格挂在石壁上,再把混有苜蓿、柠条、沙棘等林草种子和有机肥的泥浆喷在网格内,最终才让林草籽在开采落差达五六十米的山坡上扎下了根。
经过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后,曾经的灰色矿山慢慢泛出了翠绿色,昔日浑浊的颉河水渐渐恢复了清澈,村里的环境渐渐变好了。
依托绿水青山,集美村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中蜂养殖、中药材种植、蔬菜种植等,引进了包装袋扶贫车间……漫步集美村,村道两旁大棚林立,处处涌动着发展热潮。
“以前村民大部分收入是靠在采矿企业和水泥厂务工,现在的收入靠的是绿色产业。”集美村党支部书记闵富有说,随着一项项绿色产业的扎根,集美村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稳步增加。2021年,集美村集体经济收入接近1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过万元。“生态环境的变化,带给我们最大的收益就是家庭收入的增加,这两年我家靠着养中蜂年收入达10万多元。”村民王维军满脸欣喜。
“生态修复让矿山变成青山,也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集美村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闵富有说。(记者:李锦,实习生:马海红 文/图)
小流域治理“治”出幸福生活
环绕在山腰的梯田错落有致,农作物长势喜人……登高远眺,聂家河流域的风光令人陶醉。
聂家河流域
西吉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相关负责人高振东感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些年流域治理恢复了生态,绿水青山带来了经济效益,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聂家河流域位于西吉县平峰、兴平两乡境内,涉及7个行政村,总人口6615人,属葫芦河一级支流。
“流域总面积46.6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4.9平方公里,年均侵蚀模数6000吨/平方公里以上。这里年均降水量仅为400毫米左右,以前流域周边的群众靠天吃饭,日子过得非常辛苦。”高振东说。
聂家河小流域治理是从2001年开始的,当地政府利用山区库、坝集蓄的降雨径流资源,在不同时期,利用移动水泵提水入窖,使水窖的蓄水有了保障,提高了水窖的复蓄指数,增强了抗旱能力。“坝、窖、池”联合利用适应山区复杂、破碎的地形条件,造价低,移动灵活方便,可以在库区周围大面积发展小片水地。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坝系建设中,西吉县积极探索出了“坝、窖、池”水资源联合运用的方式,因水源有保证,水窖可以不用建设集水场地,节省了水窖清淤费用。部分库坝蓄水调节储存至水窖和蓄水池中,减轻了汛期淤地坝的防洪压力。
“聂家河小流域治理模式”探索出了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同时促进了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开发,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更加显著。林草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9%增加到29.5%,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1379亩、种草8482亩、营造水保林16178亩、发展经果林60亩、特色种植760亩。
8月5日,记者在西吉县兴平乡高崖村看到,一处地头上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抗旱取水点”。今年春夏,兴平乡少雨、干旱。有聂家河周边水窖、蓄水池的保障,村民们安然度过了干旱期。“退耕还草还林收效明显,现在满山的绿树发挥了作用,村民们搞起了林下养殖;建坝修水窖蓄水池成效显著,水发挥了作用,村民们可以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兴平乡乡长陈晓宁介绍,去年兴平乡发展庭院经济林,种植山毛桃,山毛桃产值达1000万元,常住户每户增收3000元。
“今年我们开始种植订单辣椒,每亩地可以收入9000元。村里发展林下养殖的合作社生意很好,带动村里116户低收入群众一起发展,每户增收2000元。”高崖村党支部书记米少龙说,聂家河小流域治理为群众“治”出了幸福生活。(记者:智慧,实习生:赵馨怡 文/图)
“龙须沟”喜变“景观河”
“以前的银新干沟是人人嫌弃的臭水沟,经过治理,现在水质变好了,水里不仅有鲤鱼、鲢鱼、草鱼,还出现了鸽子鱼。”8月5日,站在银新干沟边,管理干沟人工湿地的宁夏联合水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岳红伟打开了话匣子,正在水面上觅食的一只水鸟受到惊动,从水沟边飞向远处。
治理后的银新干沟水清岸绿
10年前的臭水沟,如今已鱼翔浅底、水鸟嬉戏,银新干沟如何实现蝶变?
银新干沟开挖年代久远,起点在银川市兴庆区,流经贺兰县3个乡镇6个行政村,至贺兰县京星农场进入黄河。承担着污水处理厂排水、沿线养殖废水、工业废水、农田退水和村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加之没有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装置和市政排污管线,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一度银新干沟成了“龙须沟”。2017年,银新干沟城市段水质连续3次检测结果显示“呈绿色、有异味”。
2016年,银新干沟整治开始。
银新干沟沟道贺兰段全长17.89公里,多部门各管一摊,治理起来难度大。
“在银新干沟的整治过程中,银川市通过河湖长制,力促所有责任单位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提标改造沿线污水处理厂,调整农业种植、家畜养殖结构,并对沟道进行清淤整治、种植花草、建设小微公园等,彻底改变了周边环境卫生状况。”贺兰县水务局河湖事务中心负责人何乐介绍,现在,银新干沟“旧貌换新颜”,沟里的水质发生了变化,部分污染物指标下降,臭味也闻不到了。
银新干沟能有今天的变化,银新干沟人工湿地的功劳不得不提。8月5日,记者在银新干沟人工湿地看到,芦苇等景观绿植扮得岸上岸下美景如画,不时有飞鸟落脚小憩。
“人工湿地能够净化水质,对水生态起到修复作用。”岳红伟说,现在银新干沟入黄水质提升至三类,沟道水质常年稳定在四类水质标准。最让岳红伟欣喜的是,银新干沟里又能见到被誉为“黄河里的精灵”鸽子鱼了。
“2021年,银新干沟流经县城段进行了河坡整治,清淤处理,改善了沿沟两岸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银新干沟越来越美了。”何乐说。
对于银新干沟的治理成效,临近银新干沟旁边居住的碧水云天小区住户辛先生深有体会。“10年前,银新干沟边有个造纸厂,污水外排放到沟里,加上沿线居民排放生活污水、倾倒垃圾,那时候沟里的水黑乎乎的,臭气熏天。”辛先生说,现在的银新干沟沟边绿树环绕,沟里水清澈见底,水草来回摇摆,也闻不到臭味了,真正变成了一条城市景观河,成了周围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记者:张涛,实习生:韩丹丹 文/图)
坚守让“漫漫黄沙” 成“郁郁绿洲”
8月1日,中卫市高温,但丝毫没有影响唐希明和他的治沙团队在一片荒漠上继续“耕耘”。
唐希明带着他的治沙团队在沙漠里“耕耘”。(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中卫腾格里?金沙海旅游度假区东边是我们团队负责的治沙造林区域之一,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治沙造林11.74万亩。”唐希明说。
今年56岁的唐希明现任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是土生土长的中卫人。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不见鸟,地上不见草。每当黄沙满天时,风大得能把电线杆和树刮倒。”唐希明说,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总想着,有一天能把沙子赶跑,改变家乡“风沙漫天”的恶劣环境。
小时候的梦想,为他日后的事业插上“翅膀”。1991年7月,从西北林学院毕业后,唐希明回到家乡从事治沙工作。
除了继承上一代治沙人的苦干精神,唐希明也琢磨怎么“巧干”。一次偶然的机会,唐希明在沙漠中用棍子在沙地上扎了一个洞,受此启发,他研究发明了“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避免了用铁锨挖沙造成水分流失,降低了治沙造林的成本,沙漠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比过去提高了25%左右。目前,这一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的工具已在多个省区推广使用,累计为国家节省资金超6000万元。
麦草方格是老一辈治沙人发明的治沙方法,虽取得了固沙成果,但经过风吹日晒,两三年后草方格风化,沙丘裸露,失去固沙作用,只得重新扎设。
为解决这一难题,唐希明经过两年多的实验观测,在扎好的草方格中播撒耐旱的沙蒿、沙米、沙打旺等草种,通过风把种子吹到草方格的四周,经过降雨,种子发芽生长形成植物草方格,再在方格中栽种耐旱树苗,达到永久固沙效果,有效提高了植被覆盖度。目前,这一防沙造林模式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30多年来,唐希明和同事们坚持治沙造林,在中卫西北部沙区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动了旅游业、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赢。2013年起,唐希明还带动沙坡头区迎水桥黑林村和迎水桥村300余名村民加入治沙队伍,现场传授扎方格、植树造林的技术要求,村民们逐渐掌握技术,不仅在中卫治沙,还到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进行治沙造林,通过治沙每人每年收入6万余元。
唐希明说,在治沙人的努力下,原本距离中卫市区仅有6公里的腾格里沙漠向西北方向退后了20多公里,以前的“沙进人退”变成了现在的“绿进沙退”。
“今后,我会带领治沙团队继续前行,让更多的荒漠变成绿洲。”获得过“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绿色生态工匠”等荣誉称号的唐希明坚定地说。(记者:周昕)
绿色转型带来发展后劲
8月4日,在位于吴忠金积工业园区的宁夏夏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空气清新、干净整洁,生产车间工人有序忙碌。“现在厂区环境变化主要得益于金积工业园区实施集中蒸汽管网项目。”该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卢守江说。
企业一线生产实现绿色低碳
曾经,宁夏夏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的是自建燃煤锅炉,运行中不仅噪声过大,而且经常出现燃料燃烧不完全情况,环保、安全等问题突出。2018年3月,宁夏夏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拆除3台燃煤锅炉,安装了7台天然气锅炉。
“设备采购、土建安装、购买天然气总计投入1500万元,运行了9个月,发现仍然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卢守江介绍,当年12月底该公司决定并入申能吴忠热电有限公司的蒸汽管网,正式从“燃煤时代”“天然气时代”进入了“蒸汽时代”。
“以前‘燃煤时代’司炉工、水电工12位工人连轴转,现在步入‘蒸汽时代’,每天仅有1名工人负责安全巡查,实现了节能增效、环境升级、绿色发展的目标。”卢守江说。
吴忠金积工业园区成立于2006年,规划面积26.86平方公里,分为金积核心区、牛首山产业区、纺织服装产业区三大功能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现代纺织等产业,入驻企业163家,规模以上企业7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
2017年前,园区内多个大型企业实施了锅炉“煤改气”工程,由于天然气供应紧张,致使园区企业出现供应不足和短气现象,企业合同违约、产品次品率增高的情况多发。2018年,园区持续发力提升服务质效,与申能吴忠热电有限公司签订了项目建设投资意向书,建设实施了金积核心区集中蒸汽管网项目。绿色转型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建设成本,而且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收获了生态“红利”。
“自实施集中蒸汽供给后,园区‘吞煤吐烟’景象一去不复返,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热效率普遍提高、碳排放降低,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吴忠金积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3月,该园区核心区内的宁夏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夏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吴忠恒枫乳业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使用工业蒸汽,企业平均蒸汽用量约每小时55吨,用汽量峰值达每小时100吨。
“通过集中供应热蒸汽,为园区企业提供充足、稳定的生产汽源,实现节能降本,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宁夏金世纪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自接入了蒸汽管网后,每年能给企业节约生产成本10万多元,让企业的发展有了强有力的“后劲”。(记者:马照刚,实习生:纪雨田 文/图)
来源:宁夏日报2022-08-16(第04版)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大抓“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污染防治按下“快捷键”,绿色发展步入“快车道”,山山水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山重披锦裳、“龙须沟”变成“景观河”、小流域治理“治”出幸福生活……群众尽享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
灰色矿山变美丽青山
立秋后,泾源县六盘山镇三关口,碧波清流映衬着满山深深浅浅的绿色,如画般的美景让游人流连忘返。
风景如画的三关口
三关口位于六盘山南麓弹筝峡口。由于山体石质优良,交通便捷,水资源丰富,这里曾经衍生了20余家石料场、2家大型水泥厂,500米长的黄金地段盘踞着10余家矿山开采企业。
距离三关口约2公里的集美村村民苏海龙清楚记得,那些年三关口烟尘漫天,常年一片灰蒙蒙,村民们都不敢开窗户。庄稼地里常年积着厚厚一层灰,麦子抽穗时,上面都是灰尘,洋芋的秧苗上也都覆盖着一层灰。紧邻采矿区的颉河河道也被无序堆放的砂石料一步步侵占,河水变得越来越浑浊。矿山开采和水泥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周边百姓生活。
是继续走一味索取资源的发展模式,还是另谋出路?
“当时周边村很多人都在水泥厂和矿山企业务工挣钱,一边是糟糕的环境,一边又是赖以生存的经济收入,这让我们难以取舍。”苏海龙说。
“2017年9月20日,三关口矿区里的石灰窑和工矿企业、水泥厂都被叫停了,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也没了。”村民陈东京回忆,“不让采矿,没了水泥厂,我们这么多人就业咋办?”“离开了矿山和水泥厂,以后的日子咋过?”村民们有些茫然。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利于地方长久发展,必须停止采矿。”泾源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说,与铁腕治污相比,更难的是该如何让开挖得满目疮痍的石头山披绿,让浑浊的河水重新变清。为了在石头山上把树栽活,泾源县采用了科学修复技术,将铁丝网格挂在石壁上,再把混有苜蓿、柠条、沙棘等林草种子和有机肥的泥浆喷在网格内,最终才让林草籽在开采落差达五六十米的山坡上扎下了根。
经过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后,曾经的灰色矿山慢慢泛出了翠绿色,昔日浑浊的颉河水渐渐恢复了清澈,村里的环境渐渐变好了。
依托绿水青山,集美村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中蜂养殖、中药材种植、蔬菜种植等,引进了包装袋扶贫车间……漫步集美村,村道两旁大棚林立,处处涌动着发展热潮。
“以前村民大部分收入是靠在采矿企业和水泥厂务工,现在的收入靠的是绿色产业。”集美村党支部书记闵富有说,随着一项项绿色产业的扎根,集美村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稳步增加。2021年,集美村集体经济收入接近1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过万元。“生态环境的变化,带给我们最大的收益就是家庭收入的增加,这两年我家靠着养中蜂年收入达10万多元。”村民王维军满脸欣喜。
“生态修复让矿山变成青山,也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集美村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闵富有说。(记者:李锦,实习生:马海红 文/图)
小流域治理“治”出幸福生活
环绕在山腰的梯田错落有致,农作物长势喜人……登高远眺,聂家河流域的风光令人陶醉。
聂家河流域
西吉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相关负责人高振东感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些年流域治理恢复了生态,绿水青山带来了经济效益,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聂家河流域位于西吉县平峰、兴平两乡境内,涉及7个行政村,总人口6615人,属葫芦河一级支流。
“流域总面积46.6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4.9平方公里,年均侵蚀模数6000吨/平方公里以上。这里年均降水量仅为400毫米左右,以前流域周边的群众靠天吃饭,日子过得非常辛苦。”高振东说。
聂家河小流域治理是从2001年开始的,当地政府利用山区库、坝集蓄的降雨径流资源,在不同时期,利用移动水泵提水入窖,使水窖的蓄水有了保障,提高了水窖的复蓄指数,增强了抗旱能力。“坝、窖、池”联合利用适应山区复杂、破碎的地形条件,造价低,移动灵活方便,可以在库区周围大面积发展小片水地。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坝系建设中,西吉县积极探索出了“坝、窖、池”水资源联合运用的方式,因水源有保证,水窖可以不用建设集水场地,节省了水窖清淤费用。部分库坝蓄水调节储存至水窖和蓄水池中,减轻了汛期淤地坝的防洪压力。
“聂家河小流域治理模式”探索出了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同时促进了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开发,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更加显著。林草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9%增加到29.5%,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1379亩、种草8482亩、营造水保林16178亩、发展经果林60亩、特色种植760亩。
8月5日,记者在西吉县兴平乡高崖村看到,一处地头上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抗旱取水点”。今年春夏,兴平乡少雨、干旱。有聂家河周边水窖、蓄水池的保障,村民们安然度过了干旱期。“退耕还草还林收效明显,现在满山的绿树发挥了作用,村民们搞起了林下养殖;建坝修水窖蓄水池成效显著,水发挥了作用,村民们可以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兴平乡乡长陈晓宁介绍,去年兴平乡发展庭院经济林,种植山毛桃,山毛桃产值达1000万元,常住户每户增收3000元。
“今年我们开始种植订单辣椒,每亩地可以收入9000元。村里发展林下养殖的合作社生意很好,带动村里116户低收入群众一起发展,每户增收2000元。”高崖村党支部书记米少龙说,聂家河小流域治理为群众“治”出了幸福生活。(记者:智慧,实习生:赵馨怡 文/图)
“龙须沟”喜变“景观河”
“以前的银新干沟是人人嫌弃的臭水沟,经过治理,现在水质变好了,水里不仅有鲤鱼、鲢鱼、草鱼,还出现了鸽子鱼。”8月5日,站在银新干沟边,管理干沟人工湿地的宁夏联合水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岳红伟打开了话匣子,正在水面上觅食的一只水鸟受到惊动,从水沟边飞向远处。
治理后的银新干沟水清岸绿
10年前的臭水沟,如今已鱼翔浅底、水鸟嬉戏,银新干沟如何实现蝶变?
银新干沟开挖年代久远,起点在银川市兴庆区,流经贺兰县3个乡镇6个行政村,至贺兰县京星农场进入黄河。承担着污水处理厂排水、沿线养殖废水、工业废水、农田退水和村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加之没有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装置和市政排污管线,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一度银新干沟成了“龙须沟”。2017年,银新干沟城市段水质连续3次检测结果显示“呈绿色、有异味”。
2016年,银新干沟整治开始。
银新干沟沟道贺兰段全长17.89公里,多部门各管一摊,治理起来难度大。
“在银新干沟的整治过程中,银川市通过河湖长制,力促所有责任单位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提标改造沿线污水处理厂,调整农业种植、家畜养殖结构,并对沟道进行清淤整治、种植花草、建设小微公园等,彻底改变了周边环境卫生状况。”贺兰县水务局河湖事务中心负责人何乐介绍,现在,银新干沟“旧貌换新颜”,沟里的水质发生了变化,部分污染物指标下降,臭味也闻不到了。
银新干沟能有今天的变化,银新干沟人工湿地的功劳不得不提。8月5日,记者在银新干沟人工湿地看到,芦苇等景观绿植扮得岸上岸下美景如画,不时有飞鸟落脚小憩。
“人工湿地能够净化水质,对水生态起到修复作用。”岳红伟说,现在银新干沟入黄水质提升至三类,沟道水质常年稳定在四类水质标准。最让岳红伟欣喜的是,银新干沟里又能见到被誉为“黄河里的精灵”鸽子鱼了。
“2021年,银新干沟流经县城段进行了河坡整治,清淤处理,改善了沿沟两岸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银新干沟越来越美了。”何乐说。
对于银新干沟的治理成效,临近银新干沟旁边居住的碧水云天小区住户辛先生深有体会。“10年前,银新干沟边有个造纸厂,污水外排放到沟里,加上沿线居民排放生活污水、倾倒垃圾,那时候沟里的水黑乎乎的,臭气熏天。”辛先生说,现在的银新干沟沟边绿树环绕,沟里水清澈见底,水草来回摇摆,也闻不到臭味了,真正变成了一条城市景观河,成了周围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记者:张涛,实习生:韩丹丹 文/图)
坚守让“漫漫黄沙” 成“郁郁绿洲”
8月1日,中卫市高温,但丝毫没有影响唐希明和他的治沙团队在一片荒漠上继续“耕耘”。
唐希明带着他的治沙团队在沙漠里“耕耘”。(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中卫腾格里?金沙海旅游度假区东边是我们团队负责的治沙造林区域之一,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治沙造林11.74万亩。”唐希明说。
今年56岁的唐希明现任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是土生土长的中卫人。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不见鸟,地上不见草。每当黄沙满天时,风大得能把电线杆和树刮倒。”唐希明说,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总想着,有一天能把沙子赶跑,改变家乡“风沙漫天”的恶劣环境。
小时候的梦想,为他日后的事业插上“翅膀”。1991年7月,从西北林学院毕业后,唐希明回到家乡从事治沙工作。
除了继承上一代治沙人的苦干精神,唐希明也琢磨怎么“巧干”。一次偶然的机会,唐希明在沙漠中用棍子在沙地上扎了一个洞,受此启发,他研究发明了“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避免了用铁锨挖沙造成水分流失,降低了治沙造林的成本,沙漠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比过去提高了25%左右。目前,这一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的工具已在多个省区推广使用,累计为国家节省资金超6000万元。
麦草方格是老一辈治沙人发明的治沙方法,虽取得了固沙成果,但经过风吹日晒,两三年后草方格风化,沙丘裸露,失去固沙作用,只得重新扎设。
为解决这一难题,唐希明经过两年多的实验观测,在扎好的草方格中播撒耐旱的沙蒿、沙米、沙打旺等草种,通过风把种子吹到草方格的四周,经过降雨,种子发芽生长形成植物草方格,再在方格中栽种耐旱树苗,达到永久固沙效果,有效提高了植被覆盖度。目前,这一防沙造林模式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30多年来,唐希明和同事们坚持治沙造林,在中卫西北部沙区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动了旅游业、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赢。2013年起,唐希明还带动沙坡头区迎水桥黑林村和迎水桥村300余名村民加入治沙队伍,现场传授扎方格、植树造林的技术要求,村民们逐渐掌握技术,不仅在中卫治沙,还到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进行治沙造林,通过治沙每人每年收入6万余元。
唐希明说,在治沙人的努力下,原本距离中卫市区仅有6公里的腾格里沙漠向西北方向退后了20多公里,以前的“沙进人退”变成了现在的“绿进沙退”。
“今后,我会带领治沙团队继续前行,让更多的荒漠变成绿洲。”获得过“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绿色生态工匠”等荣誉称号的唐希明坚定地说。(记者:周昕)
绿色转型带来发展后劲
8月4日,在位于吴忠金积工业园区的宁夏夏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空气清新、干净整洁,生产车间工人有序忙碌。“现在厂区环境变化主要得益于金积工业园区实施集中蒸汽管网项目。”该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卢守江说。
企业一线生产实现绿色低碳
曾经,宁夏夏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的是自建燃煤锅炉,运行中不仅噪声过大,而且经常出现燃料燃烧不完全情况,环保、安全等问题突出。2018年3月,宁夏夏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拆除3台燃煤锅炉,安装了7台天然气锅炉。
“设备采购、土建安装、购买天然气总计投入1500万元,运行了9个月,发现仍然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卢守江介绍,当年12月底该公司决定并入申能吴忠热电有限公司的蒸汽管网,正式从“燃煤时代”“天然气时代”进入了“蒸汽时代”。
“以前‘燃煤时代’司炉工、水电工12位工人连轴转,现在步入‘蒸汽时代’,每天仅有1名工人负责安全巡查,实现了节能增效、环境升级、绿色发展的目标。”卢守江说。
吴忠金积工业园区成立于2006年,规划面积26.86平方公里,分为金积核心区、牛首山产业区、纺织服装产业区三大功能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现代纺织等产业,入驻企业163家,规模以上企业7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
2017年前,园区内多个大型企业实施了锅炉“煤改气”工程,由于天然气供应紧张,致使园区企业出现供应不足和短气现象,企业合同违约、产品次品率增高的情况多发。2018年,园区持续发力提升服务质效,与申能吴忠热电有限公司签订了项目建设投资意向书,建设实施了金积核心区集中蒸汽管网项目。绿色转型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建设成本,而且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收获了生态“红利”。
“自实施集中蒸汽供给后,园区‘吞煤吐烟’景象一去不复返,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热效率普遍提高、碳排放降低,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吴忠金积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3月,该园区核心区内的宁夏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夏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吴忠恒枫乳业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使用工业蒸汽,企业平均蒸汽用量约每小时55吨,用汽量峰值达每小时100吨。
“通过集中供应热蒸汽,为园区企业提供充足、稳定的生产汽源,实现节能降本,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宁夏金世纪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自接入了蒸汽管网后,每年能给企业节约生产成本10万多元,让企业的发展有了强有力的“后劲”。(记者:马照刚,实习生:纪雨田 文/图)
来源:宁夏日报2022-08-16(第04版)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