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杂志社官网

网络舆情“零日漏洞”防范之“拉普拉斯妖”

时间:2024-06-13来源:黑鸟智库微信公众号点击量:95

舆情苗头是可以作为事件风险的预警。比如,把猜测、传闻甚至谣言作为检视工作、改进工作和预警风险的线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那些不实猜测、传闻,该澄清的澄清,该辟谣的辟谣,该引导的引导,避免错误信息误导舆论形成舆论风暴。古人云,察祸于微萌,可以避险,知势之未发,可以乘胜。在黑天鹅频现的今天,具有对舆情风险的强烈危机感和敏锐洞察力,就能在浩如烟海的冗杂信息中发现潜在风险,及时果断采取应对行动。对于舆情苗头,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都应理性对待、认真倾听,不能简单地把舆情质疑当成作对,而应是积极化解和引导。比如,那些向公众吹响哨子的吹哨人。

知识点:吹哨人

吹哨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777年美国大陆海军两名下级军官向公众揭发总司令埃塞克·霍普金斯虐待英军俘虏。霍普金斯恼羞成怒,开除两名军官职务并提起刑事诽谤诉讼,要求两名“造谣者”公开道歉。此时正值美国独立战争激战之际,美国大陆会议将如何应对此事?诽谤案在美国流传很快,议员们被霍普金斯的专横震惊。如果任由他继续虐囚、起诉下属,会成为英国的话柄,增加独立战争的风险。他们希望制止普金斯,保护两名揭发者。1778年7月,议员们一致通过举报人保护法。两名揭发者被当庭释放,霍普金斯辞去大陆海军司令职务。

后来,美国各州陆续出台举报人保护法律。直到1960年代,向公众揭发机构不端行为的揭发者有了新名字:吹哨人(Whistleblower)。当时处于冷战升温时期,美国盛行麦卡锡主义,民众经常被莫名其妙地扣上“通苏”罪名,遭到盘查、扣押,违法执法情况屡见不鲜。举报机构违法的民众不敢公开揭露,只能用“吹哨人”指代自己,希望用哨声提醒社会。麦卡锡主义和冷战都已成为历史,但是以公平正义动机为前提的“吹哨人”传统保留下来。因此,对于那些发出猜测、传闻甚至不实信息的人,应保持一定宽容,区分是善意还是恶意,是误读误解还是刻意为之,把哨声作为警笛,把吹哨人作为预警器。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越过涅曼河之前,斯大林的案头堆满3000份情报,却没有听到近30份情报谈到德军入侵的吹哨声。2020年1月中旬,当疫情暴发风险积聚时,全国网民却聚焦在故宫开车的女子,没有听到武汉医生的吹哨声。

那么,是不是可以探索一套预警机制,防范于未然,杜绝“零日漏洞”,避免零日时间呢?从许多案例看,可以通过舆情监测提前预警预防,以阻断事件发生或舆情爆发,把问题消于萌芽甚至化于无形。以公共卫生事件为例,利用信息技术自动挖掘来自全球的新闻报道和线上内容,可以识别可能导致潜在流行的传染病。2015年,俄罗斯智囊机构“合法性和政治抗议研究中心”开发一套系统“拉普拉斯妖”,能提前预测抗议发生。软件每5分钟分析一次俄社交媒体信息,寻找反政府抗议或未经批准的抗议或集会计划迹象,警告执法机构提前预防。“拉普拉斯妖”名称源自法国数学家皮埃尔·拉普拉斯,意指“全知全能”。该技术系统主要监看俄罗斯政治团体社会抗议,以及特定地理区域的当地讨论平台。也就是说,通过监测社交媒体和其他数据,可以提前发现事件危机和舆情风险萌发迹象,做出预警预防,防止小事升级为大事,避免酿成舆情事件。

11.jpg

虽然事件危机和舆情风险预警存在困难,但多数情形都存在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事前并非没有任何征兆。因此,对可能爆发事件的苗头和爆发舆情的倾向,是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最大限度把问题化解在初始阶段。如果能事前有效预警预防,舆情爆发的零日时间就可能迟到甚至不到。如果不能有效预警预防,导致事态突变和舆情爆发,零日时间就会迅疾出现,舆情就会启动爆发。

对于可预见的重大活动等,属于缓慢升温的慢热型事件。相关舆情,一般爆发力不足、意见一致性较高、可控性较高,出现舆情危机的可能性较低。一些事件最开始只是有零星新闻和评论,未形成群体性围观和意见,只有等到意见领袖或媒体或自媒体等节点放大,找到情绪宣泄口或诉求附着点后才会点燃舆情。对此类事件,应加强舆情监测,提前预警预防。




编辑:骆婧文
头条
要闻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学习强国 中华网 环球网 澎湃新闻 新京报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神州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265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网络舆情“零日漏洞”防范之“拉普拉斯妖”

时间:2024-06-13来源:黑鸟智库微信公众号

舆情苗头是可以作为事件风险的预警。比如,把猜测、传闻甚至谣言作为检视工作、改进工作和预警风险的线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那些不实猜测、传闻,该澄清的澄清,该辟谣的辟谣,该引导的引导,避免错误信息误导舆论形成舆论风暴。古人云,察祸于微萌,可以避险,知势之未发,可以乘胜。在黑天鹅频现的今天,具有对舆情风险的强烈危机感和敏锐洞察力,就能在浩如烟海的冗杂信息中发现潜在风险,及时果断采取应对行动。对于舆情苗头,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都应理性对待、认真倾听,不能简单地把舆情质疑当成作对,而应是积极化解和引导。比如,那些向公众吹响哨子的吹哨人。

知识点:吹哨人

吹哨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777年美国大陆海军两名下级军官向公众揭发总司令埃塞克·霍普金斯虐待英军俘虏。霍普金斯恼羞成怒,开除两名军官职务并提起刑事诽谤诉讼,要求两名“造谣者”公开道歉。此时正值美国独立战争激战之际,美国大陆会议将如何应对此事?诽谤案在美国流传很快,议员们被霍普金斯的专横震惊。如果任由他继续虐囚、起诉下属,会成为英国的话柄,增加独立战争的风险。他们希望制止普金斯,保护两名揭发者。1778年7月,议员们一致通过举报人保护法。两名揭发者被当庭释放,霍普金斯辞去大陆海军司令职务。

后来,美国各州陆续出台举报人保护法律。直到1960年代,向公众揭发机构不端行为的揭发者有了新名字:吹哨人(Whistleblower)。当时处于冷战升温时期,美国盛行麦卡锡主义,民众经常被莫名其妙地扣上“通苏”罪名,遭到盘查、扣押,违法执法情况屡见不鲜。举报机构违法的民众不敢公开揭露,只能用“吹哨人”指代自己,希望用哨声提醒社会。麦卡锡主义和冷战都已成为历史,但是以公平正义动机为前提的“吹哨人”传统保留下来。因此,对于那些发出猜测、传闻甚至不实信息的人,应保持一定宽容,区分是善意还是恶意,是误读误解还是刻意为之,把哨声作为警笛,把吹哨人作为预警器。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越过涅曼河之前,斯大林的案头堆满3000份情报,却没有听到近30份情报谈到德军入侵的吹哨声。2020年1月中旬,当疫情暴发风险积聚时,全国网民却聚焦在故宫开车的女子,没有听到武汉医生的吹哨声。

那么,是不是可以探索一套预警机制,防范于未然,杜绝“零日漏洞”,避免零日时间呢?从许多案例看,可以通过舆情监测提前预警预防,以阻断事件发生或舆情爆发,把问题消于萌芽甚至化于无形。以公共卫生事件为例,利用信息技术自动挖掘来自全球的新闻报道和线上内容,可以识别可能导致潜在流行的传染病。2015年,俄罗斯智囊机构“合法性和政治抗议研究中心”开发一套系统“拉普拉斯妖”,能提前预测抗议发生。软件每5分钟分析一次俄社交媒体信息,寻找反政府抗议或未经批准的抗议或集会计划迹象,警告执法机构提前预防。“拉普拉斯妖”名称源自法国数学家皮埃尔·拉普拉斯,意指“全知全能”。该技术系统主要监看俄罗斯政治团体社会抗议,以及特定地理区域的当地讨论平台。也就是说,通过监测社交媒体和其他数据,可以提前发现事件危机和舆情风险萌发迹象,做出预警预防,防止小事升级为大事,避免酿成舆情事件。

11.jpg

虽然事件危机和舆情风险预警存在困难,但多数情形都存在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事前并非没有任何征兆。因此,对可能爆发事件的苗头和爆发舆情的倾向,是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最大限度把问题化解在初始阶段。如果能事前有效预警预防,舆情爆发的零日时间就可能迟到甚至不到。如果不能有效预警预防,导致事态突变和舆情爆发,零日时间就会迅疾出现,舆情就会启动爆发。

对于可预见的重大活动等,属于缓慢升温的慢热型事件。相关舆情,一般爆发力不足、意见一致性较高、可控性较高,出现舆情危机的可能性较低。一些事件最开始只是有零星新闻和评论,未形成群体性围观和意见,只有等到意见领袖或媒体或自媒体等节点放大,找到情绪宣泄口或诉求附着点后才会点燃舆情。对此类事件,应加强舆情监测,提前预警预防。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2022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