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0效应,是指前200个网民的评论倾向,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后续成千上万评论的内容。这是一个基于统计数量意义上的结果。关于这个现象,2013年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和研究生于帆提出了一个“前10效应”,也就是前10位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决定了后续的数十甚至成百上千的意见和评论的内容与态度,从而形成网络舆论。
前10效应内涵包括:前10条评论与后续的评论具有议题上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后评论议题的走向。前10条评论与后续的评论存在态度上的相关性:前10条评论呈一致的正面或负面的意见,则后面的评论也一致正面或负面;前10条评论存在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则后续评论也会存在争论。
当年的新闻跟评量相较于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但从某种程度上诠释了前200效应的客观存在性。现在,信息和舆论的体量已非当年可比,但无论是1万条还是100万条,前200个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基本能反映网络舆论场的基本观点和言论倾向,再加上信息级联效应的存在,这些基本观点和言论倾向会向后续网民传染,从而起到引导后续网络舆论的。也就是说,前200效应会让出现的观点从一些人那里传播到另一些人。前200个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如果是消极负面的言论较多,后续网民评论整体就会偏向负面;如果是积极正面的言论较多,后续网民评论整体就会偏向正面。200个网民的意见和评论,也是我们在舆论事件初期观察研判其可能演变趋势的重要指标。
前200效应是一种社会性趋同心理,在示范者或领头羊带领下跟随大多数人的认知或行为,可以说是网络时代的人云亦云,与羊群效应、示范效应等有相似处。一部分首先表达观点,接着又有一些人表达观点,但第二批表达观点的人因为听取了第一部分的人的观点,就有可能隐藏自己的观点,而跟随第一部分人的判断,然后是第三批人,因为看到前面的人都持有了某种观点,从心理上可能会自我否决从而屈服于前面的人的观点,一直传播下去,最后群体得到的观点很有可能是基于第一批人的观点。人们不再依靠自己的所知来判断,而是依靠别人的想法。
前200效应背后蕴含着似曾相识的规律。
信息效应(messaging effect),一种受信者根据所获信息相应调整自己行为的心理现象。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信息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决定自己态度时,往往取决于此前刚接受的信息。
国外学者分析亚马逊、Netflix等4个网站数百万用户对各种商品的评分数据,发现用户的评分存在明显的锚定效应,也就是说,用户在给出一个高分之后,下一次评分也偏高,在给出一个低分之后,下一次评分也偏低。“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是信息传播的一般性规律,从众效应、跟风效应尤其明显,一个事件发生后,最早出现的观点和意见往往具有很强导向性,会给后来的讨论定下基调和方向。人们常常倾向于相信这些“先声”,容易认同它的价值判断,附和它的意见主张,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至于议论的事实是否清楚、判断是否正确,反而变得不再重要。
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一个人写的下一篇评论是否会被标记为喷子。算法规则包括用户最后一篇帖子的时间戳、最后一篇帖子是否被标记,讨论中的上一篇帖子是否被标记,作者被标记帖子的整个历史及作者的匿名用户ID。结果显示,讨论中上一篇帖子的标记状态是下一篇帖子是否被标记的最强预测因素。这意味着,虽然有些人可能总是更倾向于喷别人,发帖的上下文情境更有可能是诱发喷子的因素。
前200效应也与“沉默的螺旋”这个定律有某些相似之处。如果一个人感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就不愿表达出来,甚至转向沉默和附和,因为害怕被多数一方报复或孤立。网民在发表评论意见时,一般会先看下前200条(翻几页评论跟帖)已经存在评论的“意见气候”,再决定发表什么意见,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心理。前200评论无形当中即是后续评论的参照,当一致意见越来越多,新意见所需要突破的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一方的沉默逐渐推高优势意见的强度,形成“滚雪球”般的舆论增势。在极不对称的舆论场效应下,情绪极端者不断受到鼓励,声音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而那些理性、温和的声音不断遭到打压,变得越来越微弱,甚而“沉默不语”。
前200效应与其他相近效应相比,主要区别是强调意见评论的先后顺序对后续舆论所造成的影响,更看重“时序”“近因”对舆论倾向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人们发表意见评论之前,他人最新所发意见评论对人们后续言论的倾向有很大影响。因此,争取好评的捷径是争取最先的好评。如果舆论中一开始就有人认为某人好看,整个群体的人就会越来越认为这个人美丽动人。很多明星就得益于此,说她好看的人越多,人们就会认为她越好看。如果,突然又有人说明星整容了,人们也会跟着说她五官本来就不正。
作者介绍:张鸫,原中央机关网络舆情处长,人民日报社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资深研究员、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校外导师。曾以笔名出版《操纵:大数据时代的全球舆论战》《效应:舆论传播的100个定律》《监视帝国:棱镜掌握一切》《2020:世界网络大战》《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网络战争:互联网改变世界简史》等著作。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
前200效应,是指前200个网民的评论倾向,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后续成千上万评论的内容。这是一个基于统计数量意义上的结果。关于这个现象,2013年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和研究生于帆提出了一个“前10效应”,也就是前10位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决定了后续的数十甚至成百上千的意见和评论的内容与态度,从而形成网络舆论。
前10效应内涵包括:前10条评论与后续的评论具有议题上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后评论议题的走向。前10条评论与后续的评论存在态度上的相关性:前10条评论呈一致的正面或负面的意见,则后面的评论也一致正面或负面;前10条评论存在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则后续评论也会存在争论。
当年的新闻跟评量相较于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但从某种程度上诠释了前200效应的客观存在性。现在,信息和舆论的体量已非当年可比,但无论是1万条还是100万条,前200个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基本能反映网络舆论场的基本观点和言论倾向,再加上信息级联效应的存在,这些基本观点和言论倾向会向后续网民传染,从而起到引导后续网络舆论的。也就是说,前200效应会让出现的观点从一些人那里传播到另一些人。前200个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如果是消极负面的言论较多,后续网民评论整体就会偏向负面;如果是积极正面的言论较多,后续网民评论整体就会偏向正面。200个网民的意见和评论,也是我们在舆论事件初期观察研判其可能演变趋势的重要指标。
前200效应是一种社会性趋同心理,在示范者或领头羊带领下跟随大多数人的认知或行为,可以说是网络时代的人云亦云,与羊群效应、示范效应等有相似处。一部分首先表达观点,接着又有一些人表达观点,但第二批表达观点的人因为听取了第一部分的人的观点,就有可能隐藏自己的观点,而跟随第一部分人的判断,然后是第三批人,因为看到前面的人都持有了某种观点,从心理上可能会自我否决从而屈服于前面的人的观点,一直传播下去,最后群体得到的观点很有可能是基于第一批人的观点。人们不再依靠自己的所知来判断,而是依靠别人的想法。
前200效应背后蕴含着似曾相识的规律。
信息效应(messaging effect),一种受信者根据所获信息相应调整自己行为的心理现象。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信息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决定自己态度时,往往取决于此前刚接受的信息。
国外学者分析亚马逊、Netflix等4个网站数百万用户对各种商品的评分数据,发现用户的评分存在明显的锚定效应,也就是说,用户在给出一个高分之后,下一次评分也偏高,在给出一个低分之后,下一次评分也偏低。“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是信息传播的一般性规律,从众效应、跟风效应尤其明显,一个事件发生后,最早出现的观点和意见往往具有很强导向性,会给后来的讨论定下基调和方向。人们常常倾向于相信这些“先声”,容易认同它的价值判断,附和它的意见主张,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至于议论的事实是否清楚、判断是否正确,反而变得不再重要。
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一个人写的下一篇评论是否会被标记为喷子。算法规则包括用户最后一篇帖子的时间戳、最后一篇帖子是否被标记,讨论中的上一篇帖子是否被标记,作者被标记帖子的整个历史及作者的匿名用户ID。结果显示,讨论中上一篇帖子的标记状态是下一篇帖子是否被标记的最强预测因素。这意味着,虽然有些人可能总是更倾向于喷别人,发帖的上下文情境更有可能是诱发喷子的因素。
前200效应也与“沉默的螺旋”这个定律有某些相似之处。如果一个人感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就不愿表达出来,甚至转向沉默和附和,因为害怕被多数一方报复或孤立。网民在发表评论意见时,一般会先看下前200条(翻几页评论跟帖)已经存在评论的“意见气候”,再决定发表什么意见,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心理。前200评论无形当中即是后续评论的参照,当一致意见越来越多,新意见所需要突破的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一方的沉默逐渐推高优势意见的强度,形成“滚雪球”般的舆论增势。在极不对称的舆论场效应下,情绪极端者不断受到鼓励,声音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而那些理性、温和的声音不断遭到打压,变得越来越微弱,甚而“沉默不语”。
前200效应与其他相近效应相比,主要区别是强调意见评论的先后顺序对后续舆论所造成的影响,更看重“时序”“近因”对舆论倾向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人们发表意见评论之前,他人最新所发意见评论对人们后续言论的倾向有很大影响。因此,争取好评的捷径是争取最先的好评。如果舆论中一开始就有人认为某人好看,整个群体的人就会越来越认为这个人美丽动人。很多明星就得益于此,说她好看的人越多,人们就会认为她越好看。如果,突然又有人说明星整容了,人们也会跟着说她五官本来就不正。
作者介绍:张鸫,原中央机关网络舆情处长,人民日报社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资深研究员、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校外导师。曾以笔名出版《操纵:大数据时代的全球舆论战》《效应:舆论传播的100个定律》《监视帝国:棱镜掌握一切》《2020:世界网络大战》《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网络战争:互联网改变世界简史》等著作。
2024-11-22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