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杂志社官网

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壮丽诗篇之三:将此身以报国,虽九死犹未悔——钟开天的艺术初心及13年呕心沥血的创作历程

时间:2024-09-06来源:云卜堂微信公众号点击量:65

钟开天先生带观众参观《郑和下西洋》展览

三、将此身以报国,虽九死犹未悔——钟开天的艺术初心及13年呕心沥血的创作历程

2024年6月,《郑和下西洋》在北京举行首展,有记者问钟开天先生:“您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长卷?”钟先生说:“人在童年,天性有一种求知欲,有梦幻与遐想。小时看着铁路尽头,便会问‘远方是哪里’?看着无尽的大山,也会想‘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数天上的星星,望无尽的天穹……。

小时候知道昆明有个昆阳,明代出了个名人,叫马三保。

三保太监下西洋,去了大海,西洋很远很远,大海很大很大,他去干什么?那边有个爪哇岛,那里有多色人种和许多妖怪……,很神秘。马三保终于没有回来,他去探险,我也想探险。”

若干年后,钟开天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成为一名军旅画家。入伍第二年,他画了第一张反映新兵生活的作品《新战友到家了》,引起昆明军区文化部的关注,参加了全军美展并获得好评,省美协主席袁晓云为这幅画写了评论,艺术界称他为“战士画家”;接着,他以西南边防军民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赞誉他为“军旅娇子,边塞画家”;此后,他走上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老山、者阴山战场,结合实战经历,创作了《老山之战》《扣林山九勇士》《孤胆英雄岩龙》《战地生活系列速写》等作品,艺术界称他为“著名军旅画家”;再后来,他年年有新作参展或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并且在上海、香港、美国办展讲学,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回国后,先后为各省市自治区重要场合,为国防部、中央军委八一大楼、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创作巨幅画作,被艺术界称为“殿堂画家”;他还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以及书法作品,被艺术界称为“全能画家”。他的创作向来着意重大题材,历史事件,比如四渡赤水、百年风云、解放大西南、解放军进驻阿佤山、百色起义、护国讨袁、滇军血战台儿庄等等,到七十岁时,他仍然保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进取姿态,酝酿创作一幅能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和时代精神的大作,于是想到家乡的英雄郑和。他认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壮举能比拟当代中国的宏大气象。儿时的梦想与时代需要在此融合,产生了《郑和下西洋》的原初创意。

《郑和下西洋》北京首展现场

上世纪末,他受邀到美国夏威夷办展讲学,走出机场时,被工作人员扣住反复盘问:“你是日本人吗?”“是韩国人吗?”“是台湾人吗?”“是香港人吗?”唯独没有问他是不是中国人。在美国人的潜意识里,中国贫穷落后,中国人不可能来到他们这里,这使他感觉受到极大的侮辱。他参观法国卢浮宫,看到数万件画作都是西画,只有一个东方艺术馆多数是日本人的作品,直接忽视了中华文化。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刺激,发誓要创作一幅走向世界的作品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将五千年中华文化认真梳理一遍,再次把目光聚焦在郑和身上——他发现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而且是近代人类远征大洋的先驱之举,比哥伦布早70多年,比达伽马早90多年,比麦哲伦早120年;而且,哥伦布只有3艘船、88人,达伽马只有4艘船,170人,麦哲伦只有5艘船、265人,郑和船队200多艘舰船,27800多人,是世界航海史上最光辉的篇章。将郑和的故事以长卷的形式再现出来,弘扬郑和不畏艰险、为和平发展百折不挠、舍身取义的牺牲奉献精神,成为钟开天坚定不移的追求。他在七十岁时写过一首感怀诗,表达了他的心志:

人生难得过百岁,

常怀天下已任忧。

丹青不知老将至,

七十白发已盈头。

久有文化强国梦,

一展华夏汉唐风。

壮志未酬岂言老,

天意不容付东流。

《郑和下西洋》局部

近百年来,文化西风东渐,受欧美西方文化霸权、日韩和港台奢靡文化的影响,上世纪末以来,艺术精神被产业化、市场化、娱乐化所吞噬,靡靡之音、娘炮形象极大地腐蚀着一些中国年轻人,男孩女性化,化浓妆、带耳环一度成为时髦。在书画艺术界,丑化民族精神的“绿狗”形象以及一些变形变态艺术大行其道,中国画那种雄强向上的精神没有了。钟开天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认为中华文化自古就富含“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主义基因,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虎视何雄哉”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他决心通过创作《郑和下西洋》彰显中华文化昂扬向上的主基调,弘扬先秦诸子百家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原有的刚健、笃实、辉光、充盈有力、昂扬向上、至刚至大的民族浩然正气,复活传统艺术中的阳刚大美,恢复汉唐雄风,为民族振兴加油鼓劲。

儿时的梦想,历史的责任,文化的自觉,文化强国之梦,使钟开天下定决心要将《郑和下西洋》变成一幅鸿篇巨制。从那时开始,他呕心沥血、孜孜以求,以生命为代价,夜以继日地辛勤耕耘了整整13年!

经营这样一幅前无古人的旷世巨作谈何容易!

《郑和下西洋》局部

首先摆在他面前的拦路虎是资料奇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已经过去600年,留下来的史料只有《明史》里面500字的记载,几块重要碑刻和马欢《瀛涯胜揽》、费信《星搓胜揽》、巩珍《西洋藩国志》,这些书籍也只简单记录了西洋各国的风土人情、互相抄袭的鬼怪故事,更无历次下西洋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三宝太监下西洋小说更是群魔乱舞、光怪陆离,不足为凭。朱棣皇帝死后,朝野上下反对下海远航,酿成倭寇之患,国人下南洋之风。明朝灭亡后,清廷刻意淡化前朝的功绩和贡献,许多宝贵史料被人为损毁或被刻意歪曲篡改,加上战争、自然灾害损害,当年郑和船队的无数辉煌业绩湮灭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为了寻找真实可信的历史资料,从2010年开始,钟开天用四年时间沿着当年郑和船队的足迹,实地探访了新马泰、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中东、埃及、肯尼亚等多个国家,寻访到五下西洋前于龙江所建天妃宫石碑,七下西洋前郑和撰文立于刘家港天妃宫的刻碑,在斯里兰卡南部加勒发现、现存于斯里兰卡博物馆的郑和布施碑(泰米尔、波斯文和汉文),立于印度古里的石碑文字(碑不存),肯尼亚海打捞出的双龙潭、郑和沉船百名水手墓地及遗存,考察了马六甲三宝庙、三宝井三宝山、印尼三宝龛三宝洞、三宝大人雕像等等,画了无数写生小稿,写下十多万字的考察笔记,亲身感受了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脉络,写出了三卷十八章的文字稿,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4年,钟开天开始了《郑和下西洋》的正式创作。他从浩繁的考察资料中遴选出300多个能代表郑和下西洋伟大壮举的代表性场景写出创作脚本,对这些场景和脚本进行反复研究,从国画表现的角度对场景情节赋予具体内容,然后开始在宽40厘米长160米的宣纸上创作小稿。经过两年多不懈努力,300多个场景承载着他7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

《郑和下西洋》局部

小稿完成后,他在昆明召开了数次学术研讨会(包括国际研讨会),成为云南郑和研究会的成员,并与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文字稿内容,根据专家意见对文字稿和画稿进行了认真修改,得到专家一致认可。从2016年开始,选择布料放样大稿。高1.2米、长数百米的艰辛而宏大的美术工程,每一个具体物象都要再构图、修改造型、重新敷色,人物、动物、植物、船只、房舍等等都根据画面需要重新定位,有增有减。经过整整七个春夏秋冬,最后创作完成了500米史诗长卷。钟开天先生后来说:“我不是想画五百米,而是越画容量越大,不达到五百米就装不下这些内容。”

《郑和下西洋》局部

《郑和下西洋》工程巨大,创作旷日持久,十三个春秋,对意志耐力是极大的考验。钟开天先生越过了一道道坎,犹如黄河拐过了九十九道弯。这中间哪一道坎过不去,长卷就完成不了。比如他对印度、中东、非洲比较生疏,画起来没有画东南亚国家那么得心应手;中东、非洲、埃及等地他也去过,但都是走马观花,只能通过大量图像、资料诠释加以想象,涉及到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航海学、气象学、地理学、植物学、民俗学,政治经济、科技、外交诸多学科,形成规律性的认知;郑和形象从34岁到62岁,时间跨度28年,其中的细微变化很难把控;郑和船队到过三四十个国家和地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军事、外交以及航海人物气质的把握也很不容易;画作要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每一个场景、细节他都要仔细琢磨、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如画中一段郑和船队抵达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的场景中的一块布施锡兰山佛事碑,他就画了整整一周;17000多个人物,个个都有个性、有特点、不雷同,落实在画面上难度极大;还有绘画技法、工具材料、身体状态、创作环境、经济支撑等等,这些难以逾越的瓶颈,曾使他非常苦恼,有时真的不想再画下去了,数度萌生退意。三年疫情期间,为了不被感染,如期完成画作,他四个月足不出户,自我隔离,和外界包括家人朋友的联系都是通过视频、网络进行,甚至对万一感染了吃什么药、送哪家医院、找哪个医生都作了预案。那些日子,他非常害怕万一感染亡故,那样就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他的夫人和朋友负起了全部保障重任,将餐食、绘画材料非接触性的送到楼上画室;夫人在他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候安慰他、鼓励他,用“鞭子”敲着他往前走,使他最终以蚂蚁啃骨头的坚韧、愚么移山的精神,寒来暑往,日复一日,跪在地上画、扒在地上画,一点一点、一分一分地往前推进,终于完成了创作。

《郑和下西洋》局部

2021年年底,《郑和下西洋》500米长卷终于创作完成。那一刻,他没有兴奋,没有激动,只有万分的疲惫。走进画室,看到空空如也的案头,魂兮归去,若有所失,虽非九死一生,却也数度虚脱,几近鬼门关。

(未完待续)




编辑:骆婧文
头条
要闻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学习强国 中华网 环球网 澎湃新闻 新京报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神州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2265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壮丽诗篇之三:将此身以报国,虽九死犹未悔——钟开天的艺术初心及13年呕心沥血的创作历程

时间:2024-09-06来源:云卜堂微信公众号

钟开天先生带观众参观《郑和下西洋》展览

三、将此身以报国,虽九死犹未悔——钟开天的艺术初心及13年呕心沥血的创作历程

2024年6月,《郑和下西洋》在北京举行首展,有记者问钟开天先生:“您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长卷?”钟先生说:“人在童年,天性有一种求知欲,有梦幻与遐想。小时看着铁路尽头,便会问‘远方是哪里’?看着无尽的大山,也会想‘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数天上的星星,望无尽的天穹……。

小时候知道昆明有个昆阳,明代出了个名人,叫马三保。

三保太监下西洋,去了大海,西洋很远很远,大海很大很大,他去干什么?那边有个爪哇岛,那里有多色人种和许多妖怪……,很神秘。马三保终于没有回来,他去探险,我也想探险。”

若干年后,钟开天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成为一名军旅画家。入伍第二年,他画了第一张反映新兵生活的作品《新战友到家了》,引起昆明军区文化部的关注,参加了全军美展并获得好评,省美协主席袁晓云为这幅画写了评论,艺术界称他为“战士画家”;接着,他以西南边防军民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赞誉他为“军旅娇子,边塞画家”;此后,他走上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老山、者阴山战场,结合实战经历,创作了《老山之战》《扣林山九勇士》《孤胆英雄岩龙》《战地生活系列速写》等作品,艺术界称他为“著名军旅画家”;再后来,他年年有新作参展或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并且在上海、香港、美国办展讲学,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回国后,先后为各省市自治区重要场合,为国防部、中央军委八一大楼、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创作巨幅画作,被艺术界称为“殿堂画家”;他还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以及书法作品,被艺术界称为“全能画家”。他的创作向来着意重大题材,历史事件,比如四渡赤水、百年风云、解放大西南、解放军进驻阿佤山、百色起义、护国讨袁、滇军血战台儿庄等等,到七十岁时,他仍然保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进取姿态,酝酿创作一幅能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和时代精神的大作,于是想到家乡的英雄郑和。他认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壮举能比拟当代中国的宏大气象。儿时的梦想与时代需要在此融合,产生了《郑和下西洋》的原初创意。

《郑和下西洋》北京首展现场

上世纪末,他受邀到美国夏威夷办展讲学,走出机场时,被工作人员扣住反复盘问:“你是日本人吗?”“是韩国人吗?”“是台湾人吗?”“是香港人吗?”唯独没有问他是不是中国人。在美国人的潜意识里,中国贫穷落后,中国人不可能来到他们这里,这使他感觉受到极大的侮辱。他参观法国卢浮宫,看到数万件画作都是西画,只有一个东方艺术馆多数是日本人的作品,直接忽视了中华文化。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刺激,发誓要创作一幅走向世界的作品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将五千年中华文化认真梳理一遍,再次把目光聚焦在郑和身上——他发现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而且是近代人类远征大洋的先驱之举,比哥伦布早70多年,比达伽马早90多年,比麦哲伦早120年;而且,哥伦布只有3艘船、88人,达伽马只有4艘船,170人,麦哲伦只有5艘船、265人,郑和船队200多艘舰船,27800多人,是世界航海史上最光辉的篇章。将郑和的故事以长卷的形式再现出来,弘扬郑和不畏艰险、为和平发展百折不挠、舍身取义的牺牲奉献精神,成为钟开天坚定不移的追求。他在七十岁时写过一首感怀诗,表达了他的心志:

人生难得过百岁,

常怀天下已任忧。

丹青不知老将至,

七十白发已盈头。

久有文化强国梦,

一展华夏汉唐风。

壮志未酬岂言老,

天意不容付东流。

《郑和下西洋》局部

近百年来,文化西风东渐,受欧美西方文化霸权、日韩和港台奢靡文化的影响,上世纪末以来,艺术精神被产业化、市场化、娱乐化所吞噬,靡靡之音、娘炮形象极大地腐蚀着一些中国年轻人,男孩女性化,化浓妆、带耳环一度成为时髦。在书画艺术界,丑化民族精神的“绿狗”形象以及一些变形变态艺术大行其道,中国画那种雄强向上的精神没有了。钟开天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认为中华文化自古就富含“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主义基因,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虎视何雄哉”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他决心通过创作《郑和下西洋》彰显中华文化昂扬向上的主基调,弘扬先秦诸子百家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原有的刚健、笃实、辉光、充盈有力、昂扬向上、至刚至大的民族浩然正气,复活传统艺术中的阳刚大美,恢复汉唐雄风,为民族振兴加油鼓劲。

儿时的梦想,历史的责任,文化的自觉,文化强国之梦,使钟开天下定决心要将《郑和下西洋》变成一幅鸿篇巨制。从那时开始,他呕心沥血、孜孜以求,以生命为代价,夜以继日地辛勤耕耘了整整13年!

经营这样一幅前无古人的旷世巨作谈何容易!

《郑和下西洋》局部

首先摆在他面前的拦路虎是资料奇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已经过去600年,留下来的史料只有《明史》里面500字的记载,几块重要碑刻和马欢《瀛涯胜揽》、费信《星搓胜揽》、巩珍《西洋藩国志》,这些书籍也只简单记录了西洋各国的风土人情、互相抄袭的鬼怪故事,更无历次下西洋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三宝太监下西洋小说更是群魔乱舞、光怪陆离,不足为凭。朱棣皇帝死后,朝野上下反对下海远航,酿成倭寇之患,国人下南洋之风。明朝灭亡后,清廷刻意淡化前朝的功绩和贡献,许多宝贵史料被人为损毁或被刻意歪曲篡改,加上战争、自然灾害损害,当年郑和船队的无数辉煌业绩湮灭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为了寻找真实可信的历史资料,从2010年开始,钟开天用四年时间沿着当年郑和船队的足迹,实地探访了新马泰、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中东、埃及、肯尼亚等多个国家,寻访到五下西洋前于龙江所建天妃宫石碑,七下西洋前郑和撰文立于刘家港天妃宫的刻碑,在斯里兰卡南部加勒发现、现存于斯里兰卡博物馆的郑和布施碑(泰米尔、波斯文和汉文),立于印度古里的石碑文字(碑不存),肯尼亚海打捞出的双龙潭、郑和沉船百名水手墓地及遗存,考察了马六甲三宝庙、三宝井三宝山、印尼三宝龛三宝洞、三宝大人雕像等等,画了无数写生小稿,写下十多万字的考察笔记,亲身感受了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脉络,写出了三卷十八章的文字稿,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4年,钟开天开始了《郑和下西洋》的正式创作。他从浩繁的考察资料中遴选出300多个能代表郑和下西洋伟大壮举的代表性场景写出创作脚本,对这些场景和脚本进行反复研究,从国画表现的角度对场景情节赋予具体内容,然后开始在宽40厘米长160米的宣纸上创作小稿。经过两年多不懈努力,300多个场景承载着他7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

《郑和下西洋》局部

小稿完成后,他在昆明召开了数次学术研讨会(包括国际研讨会),成为云南郑和研究会的成员,并与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文字稿内容,根据专家意见对文字稿和画稿进行了认真修改,得到专家一致认可。从2016年开始,选择布料放样大稿。高1.2米、长数百米的艰辛而宏大的美术工程,每一个具体物象都要再构图、修改造型、重新敷色,人物、动物、植物、船只、房舍等等都根据画面需要重新定位,有增有减。经过整整七个春夏秋冬,最后创作完成了500米史诗长卷。钟开天先生后来说:“我不是想画五百米,而是越画容量越大,不达到五百米就装不下这些内容。”

《郑和下西洋》局部

《郑和下西洋》工程巨大,创作旷日持久,十三个春秋,对意志耐力是极大的考验。钟开天先生越过了一道道坎,犹如黄河拐过了九十九道弯。这中间哪一道坎过不去,长卷就完成不了。比如他对印度、中东、非洲比较生疏,画起来没有画东南亚国家那么得心应手;中东、非洲、埃及等地他也去过,但都是走马观花,只能通过大量图像、资料诠释加以想象,涉及到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航海学、气象学、地理学、植物学、民俗学,政治经济、科技、外交诸多学科,形成规律性的认知;郑和形象从34岁到62岁,时间跨度28年,其中的细微变化很难把控;郑和船队到过三四十个国家和地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军事、外交以及航海人物气质的把握也很不容易;画作要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每一个场景、细节他都要仔细琢磨、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如画中一段郑和船队抵达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的场景中的一块布施锡兰山佛事碑,他就画了整整一周;17000多个人物,个个都有个性、有特点、不雷同,落实在画面上难度极大;还有绘画技法、工具材料、身体状态、创作环境、经济支撑等等,这些难以逾越的瓶颈,曾使他非常苦恼,有时真的不想再画下去了,数度萌生退意。三年疫情期间,为了不被感染,如期完成画作,他四个月足不出户,自我隔离,和外界包括家人朋友的联系都是通过视频、网络进行,甚至对万一感染了吃什么药、送哪家医院、找哪个医生都作了预案。那些日子,他非常害怕万一感染亡故,那样就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他的夫人和朋友负起了全部保障重任,将餐食、绘画材料非接触性的送到楼上画室;夫人在他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候安慰他、鼓励他,用“鞭子”敲着他往前走,使他最终以蚂蚁啃骨头的坚韧、愚么移山的精神,寒来暑往,日复一日,跪在地上画、扒在地上画,一点一点、一分一分地往前推进,终于完成了创作。

《郑和下西洋》局部

2021年年底,《郑和下西洋》500米长卷终于创作完成。那一刻,他没有兴奋,没有激动,只有万分的疲惫。走进画室,看到空空如也的案头,魂兮归去,若有所失,虽非九死一生,却也数度虚脱,几近鬼门关。

(未完待续)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2022654号